
▲患者晚間血壓降低,憂心忡忡詢問醫師,是不是不正常。(示意圖/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腎臟科醫師林軒任近日分享,民眾常以為睡前血壓比白天更低代表異常,但事實上夜間血壓下降才是健康現象。他強調,真正值得警覺的是「夜間血壓降不下來」,這類人群的心血管負擔反而更重,甚至與未來風險升高密切相關。林軒任提醒,夜間高血壓是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重要警訊,呼籲民眾定期量測並注意血壓變化。
林軒任在臉書上表示,一名民眾因夜間血壓比白天低而感到不安,拿著血壓本問他「是不是不正常」,但他表示,這正反映身體依循日夜節律,在夜間由副交感神經主導,心跳與血管進入休息狀態,是健康的表現。他說,夜間血壓下降象徵心血管系統得以修復與維持彈性,相反地,如果血壓在深夜仍維持高檔,反而表示心血管「日夜加班」,不利長期健康。
依醫學分類,夜間血壓比白天降低10%至20%為「正常下降型」,屬心血管功能良好的族群;若降幅不足10%,則被稱為「未下降型」。林軒任指出,這類民眾在清晨甦醒前容易出現交感神經突然興奮,導致血壓短時間內急速攀升,形成「清晨高血壓」。他表示,許多中風與心肌梗塞案例發生在清晨,這種變化正是重要誘因之一。

▲患者晚間血壓降低,憂心忡忡詢問醫師,是不是不正常。(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研究也顯示,「未下降型」族群未來罹患腦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風險明顯增加,甚至即便白天血壓正常,只要夜間血壓未下降,心要夜間血壓未下降,心血管死亡率仍會大幅提高。林軒任指出,夜間血壓持續偏高等於讓心臟長期處於壓力下,可能造成心室肥厚;腎臟也可能因長期高壓衝擊導致腎絲球受損,逐漸出現蛋白尿並影響腎功能。
至於哪些族群容易出現夜間血壓降不下來,林軒任表示,睡眠呼吸中止症是最常見原因,因反覆缺氧會造成交感神經持續被刺激,使血壓在睡眠中不降反升。此外,慢性腎臟病患者、糖尿病控制不佳者也容易因調節機制失衡而成為未下降型。飲食過鹹、長期壓力與失眠亦是影響因素。他提醒,若夜間血壓較低屬正常反應,民眾無須因此緊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