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5年北京台青、台生就業實習專場推介會於16日在北京英傑大學交流中心舉行,全場爆滿。(圖/記者任以芳攝)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2025年北京台青、台生就業實習專場推介會於16日在北京英傑大學交流中心舉行,吸引300多名在京台生、台青到場,規模創新高。此次推介會共有61家來自大陸與台資的企業參與,包括字節跳動、同仁堂科技、元氣森林、91科技集團、交控科技等重量級公司亮相。其中,大陸軌道交通龍頭交控科技首度參與對台專場即成焦點,公開年薪百萬起跳研發計畫、強調國際化布局,積極向台灣青年招手。
這場推介會,北京海淀區人力社保局由海淀區社保中心主任金鈞親自到場,介紹社會保險政策、台胞在海淀就業流程與注意事項,協助初來大陸發展的台灣青年更快融入當地職場生態。字節跳動、同仁堂科技、元氣森林、91科技集團、交控科技、北京海博思創、北京四方繼保、炎黃國芯等8家企業現場推介招募職缺,涵蓋科技研發、醫療服務、工程、城市軌交、行銷運營等領域。針對人工智慧、軟體研發、法律、醫療健康、新媒體等多元領域提供大量崗位。

▲ 交控科技招聘總監王思然。(圖/記者任以芳攝)
首次參與對台專場徵才的交控科技集團也備受矚目。該公司長年主導北京地鐵大興機場線、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等工程,是大陸軌道交通智慧化領域的龍頭企業之一。
交控科技招聘總監王思然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公司此前雖未正式對台灣學生開放招聘,但每年都會接待台灣學生團體到訪參觀。
針對薪資問題,王思然首度公開交控科技的核心研發人才項目「F1專列計畫」。該計畫針對研發人員,碩士年薪自30萬元(單位:人民幣,同下),這樣換算台幣130多萬起跳,博士更從50萬元起跳(200多萬台幣),「上不封頂」,最終以能力與科研成果為主要評估標準。
她強調,申請者條件,「取得國家級科研專案經驗,在行業競賽中具獲獎紀錄,學院排名前20%,能展現優異科研潛力。學生最重要的是學習與科研能力,依據在校的整體表現來判斷是否符合崗位需求。」
「如果大家坐過大興機場線,就能感受到我們的技術已站在世界前列。我們的產品穩定度、整體自主研發能力,都處於國際先進水準。」她強調,在交控工作,不僅能接觸最前沿的行業研究,也能親身參與大型工程項目。
王思然坦言,「我們需要更多具有國際視野、不同背景、不同專業的人加入。」至於台青是否會對該領域感興趣?她說,「當然有吸引力!但最後還是看學生自己的選擇。」

▲ 北京91科技董事長許澤瑋。(圖/記者任以芳攝)
北京91科技董事長許澤瑋受訪時說,公司遍布北京、上海、深圳、廈門等八地,每年接收不少台生實習,其中也有台青選擇留任。
他直言對台灣青年印象與優勢,「願意留下的人『很能吃苦』,選擇留下來,工作態度非常堅韌,不會輕易放棄,在新媒體與傳統文化領域很有競爭力,特別適合文化、傳播、政策研究等職位。」
談到外界關注的「35歲職涯焦慮」,許澤瑋說這其實是迷思,「全世界IT行業都是差不多的節奏,35歲並不是限制,只是需要不斷提升能力與視野。」他強調,大陸AI產業全球領先,「想做科技、想做AI,要嘛在美國,要嘛在大陸。」
至於薪資吸引力,他強調,「我們提供的待遇不會因為你是台灣青年就有所區別,而且整體水平本來就比台灣同行更具競爭力。」

▲ 兩岸醫師聯合特色診療中心主任曹春霞接。(圖/記者任以芳攝)
兩岸醫師聯合特色診療中心主任曹春霞接受媒體訪問指出,過去三年已接收多名台灣青年實習,有台生從博士生階段就進入機構,先後實習兩年、正式工作一年,在醫療與科研現場都表現優異。
他坦言,台青在職場上的專注度更高,「因為台灣目前對大陸的學歷、工作還不完全認可,很多孩子是抱著『一定要留下來』的心情投入工作。」相較大陸本地學生有更多家庭支援、可選擇回鄉發展,「台灣孩子沒有那麼便利,他們會更認真、更堅定地把事情做好。」
這位代表也強調,中心可協助台青向全國各地醫療機構推薦,包括廈門、上海、安徽等地,「如果孩子對哪個地方的醫院感興趣,我們都能與當地台辦協助對接。」

▲ 在京台生、台青對「字節跳動」感興趣,紛紛送上履歷詢問 。(圖/記者任以芳攝)
活動最後安排面對面交流,台青紛紛遞上履歷,各企業攤位都是詢問學生,尤其是字節跳動大排長龍,許多台灣學生都非常感興趣。不少學生表示,大陸AI與科技產業發展迅猛,「職涯機會比台灣更多」,也更期待能在北京、上海等城市累積國際化經驗。
推介會同步安排多位台青代表分享在陸實習與就業經驗,強調凡在北京合法就業的台灣青年,都能「同等待遇、同等保障」。四名台青代表也分享在大陸工作心路,如北理工教授葉建宏、律師林敏睿、醫療科技創業者魏大為、聯想集團林卉好,以實例鼓勵更多台青不管是留台灣或大陸都是好選擇,若決定留下可以把北京當成「第二個職涯起點」。
▼ 2025年北京台青、台生就業實習專場推介會吸引300多名在京台生、台青到場,規模創新高 。(圖/記者任以芳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