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涼水河鄉清河沿村。(圖/翻攝新京報)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金價連年上漲的刺激下,河北青龍滿族自治縣涼水河鄉清河沿村,「抽水吸金」的地下淘金行為多年來悄悄蔓延。當地村民以鑽深井抽取地下水,透過活性炭過濾從中吸附金元素,不少家庭投入大量電力與設備長期作業,甚至有人年用電量逼近10萬度、電費高達數萬元(人民幣,下同)。越來越多村民加入,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周邊村落淺井屢屢乾涸,引發生態與安全隱患。

▲村民用於「抽水吸金」的鐵桶。(圖/翻攝新京報,下同)
《新京報》報導,10月25日下午,河北青龍滿族自治縣涼水河鄉清河沿村,一戶村民正在自家院中打井,鑽機轟鳴,黃色的泥漿順著村道緩緩流淌。當地村民張浩翔表示,村裡又多了一口「抽水吸金」的井。
當地多名村民稱,「抽水吸金」已在清河沿村及周邊持續多年,流程是將地下水抽上來,通過裝有活性炭的鐵桶過濾,金元素吸附在炭上,再將廢水排入河道;之後活性炭經焙燒等工序便可提取黃金。村內多數深井未取得取水許可,每小時抽水量可達數十噸,部分住戶幾乎日夜不停作業。

在村民王亞軍家中,院內擺放兩個高約兩公尺、直徑約一公尺的鐵桶,桶體設有進水與排水管,內部以鐵絲網固定活性炭。王亞軍說,這種裝置工藝簡單,「把地下水抽上來,用活性炭過一遍,金子就留下來了。」
王亞軍估算,村中已有上百戶加入,「河北岸幾乎家家打深井,晝夜不停地抽水。」他續指,後續提煉較為複雜,多數村民無法自行完成,通常每三個月更換一次活性炭,再將其送往提煉金元素的場所處理。
王亞軍強調,現在一年最少掙二三十萬元,大戶都掙上百萬元,以前金價比較低的時候,村民核算成本,發現並沒有賺到多少錢,所以參與的村民就比較少,現在很多外出務工的村民也紛紛回到村裡淘金。
清河沿村村民指出,附近曾有一座金礦,如今已停採。大陸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蘇德辰分析,地下水含金,可能與早年金礦採用化學藥物浸出工藝有關,部分金元素流失後滲入地下層,「原本可能埋得很深,不會污染飲用水,但被抽上來後再排放,會造成二次污染。」
蘇德辰強調,金元素屬重金屬,「普通的金對人體沒有好處」,呼籲嚴禁此類行為,並要求相關部門強化尾礦與廢棄礦山監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