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加拉前總理哈希納(Sheikh Hasina)。(圖/路透)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孟加拉前總理哈希納(Sheikh Hasina)因鎮壓去年的學生示威遭控違反人道罪,遭當地國際罪行法庭(ICT)判處死刑。判決公布後,孟加拉外交部立即正式向印度提出引渡要求,但印度至今未展現進一步動作,在兩國關係間投下新的變數。
綜合外媒報導,哈希納去年7月被指示意軍警以致命武力對付反對公務員配額制度的學生運動,造成至少1400人死亡,國內外強烈批評聲浪高漲。她於同年8月宣布辭職後飛往印度,目前仍居於德里(Delhi)一處安全地點,並受到印度政府全面性保護。她稍早受訪時也向《印度斯坦時報》表示,感謝印度在過去一年給予她安全的避風港。
然而,ICT本週裁定哈希納在「煽動、下令殺害、未能阻止暴行」三項指控上全部成立。法官莫尊德(Golam Mortuza Mozumder)直言,「我們決定僅給她一個刑罰──死刑。」
判決立即引發孟加拉外交部行動。該部表示,根據孟印現行引渡條約,印度「有義務」將被定罪者移交,並稱「任何國家替危害人道罪的被告提供庇護,都是極不友善的行為」,並質疑印度遲未表態。
印度對此保持相對低調。外交部聲明強調,印度致力於「確保孟加拉人民的和平、民主、包容與穩定」,並將持續與「所有相關利益方」保持建設性對話,但並未對引渡請求作出正面回應。

▲孟加拉首都達卡,反哈希納的示威者在與安全部隊爆發衝突時高喊口號。(圖/路透)
哈希納去年抵達印度僅數小時,印度外交部長蘇杰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就曾指出,她是向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政府申請「短暫訪問」。外界當時普遍認為她將很快離境,但一年多過去,印度官方仍未透露她後續動向。
目前印度有多種可能選項:其一是確定孟加拉審判程序符合國際標準後接受引渡;其二是基於「合理迫害疑慮」拒絕請求;亦或要求孟加拉先就公平審判、人身安全、國際準則等作出具體承諾,再決定是否交人。
孟加拉國內對此案情緒仍相當激動。許多在抗爭中失去親人的家屬認為判決象徵「遲來的正義」,但同時也關注印度是否願意配合引渡。另一方面,哈希納本人則在聲明中指控審判「有偏見、帶有政治動機」,並強調她不怕面對「真正的法庭」。
隨著孟加拉2026年國會大選逐漸逼近,哈希納的去留、以及印度的態度,恐將成為影響南亞政治穩定的關鍵因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