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近日再度暫停受理日本水產品進口。(圖/路透)
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因「台灣有事」答詢引爆外交風波,中國再度暫停受理日本水產品進口。然而,相較2023年全面禁令造成的重創,這次日本水產業界反應明顯冷靜得多。業者坦言,兩年來早已深刻體會「中國風險」,出口策略有了全面調整,新市場布局也逐漸成熟。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北海道噴火灣11月中迎來本季首批干貝,首次競標價竟比去年同期高出8成。雖然水溫上升導致捕獲量減少是主因之一,但北海學園大學教授濱田武士分析,市場仍對「重返中國市場」抱持期待。然而,在北京再度祭出新禁令後,這份期待瞬間被澆冷水。
《中央社》報導指出,今年5月底,日中才就水產品重啟出口達成共識,依照協議,日本須完成放射性物質檢驗等科學程序後才能恢復出口。不料,青森縣一家加工公司直指,「水產品根本被拿來當成外交籌碼」,對中國的審查標準更加不信任。
北海道多家干貝產地也透露,這兩年已加速改造供應鏈,例如導入自動剝殼機,以降低對中國加工廠的依賴。

▲日本當局統計,目前有697家養殖及加工設施申請出口中國,但真正取得許可的僅3家。(圖/路透)
日本當局統計,目前有697家養殖及加工設施申請出口中國,但真正取得許可的僅3家。業界指出,在如此高門檻下,就算全面停止出口中國,也不會再出現去年那種「滯銷、暴跌」的惡性循環,影響相對有限。
濱田武士提醒,日本在糧食安全的思考下,更應強化讓水產品回流國內市場、培養日本人的內需消費。
《富士新聞網》(FNN)則引述北海道別海町一家扇貝加工公司代表伊勢健表示,公司原本正等待出口中國的審查通過,如今「剛看見希望,就被突然喊停,確實遺憾」。不過,他強調這兩年公司已成功開拓美國、歐盟等市場,「不管是海外還是國內銷售,整體通路都已經穩定下來」。
高市早苗日前在國會答詢時表示,若中國以武力封鎖台灣,恐構成日本的「存亡危機事態」,引來北京步步施壓。對此,日本網路上雖有擔心「下一步會不會輪到稀土」、或「只要不撤回說法,制裁就會不斷升級」,但支持聲浪仍然不低。
不少網友力挺高市,直喊「不能退縮」、「中國是在試探她的態度,一定要撐住」、「面對不講理的策略,日本也要強硬起來」。
自民黨前眾議員杉田水脈也在X上呼籲國民支持高市,「不要屈服於中國的壓力,正在戰鬥的不是高市一個人」。前議員山尾志櫻里則指出,中國一再用經濟手段施壓,已讓全球更清楚看見其高風險本質,「反而會讓各國加速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並認為高市沒有必要撤回相關答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