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有3招可以對付北京施加的壓力。(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羅翊宬/編譯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7日在眾議院答覆質詢時,提到台灣有事可能構成存亡危機事態,而日本政府可行使集體自衛權,引發北京強烈反彈。中國隨後再度宣布暫停進口日本水產品。對此,東京佳能國際戰略研究所(CIGS)研究主任山下一仁分析,日本握有三項具備實質效果的反制手段,可望在外交與貿易層面牽制中國。
根據日媒《President Online》,中國政府不僅猛烈批評高市早苗,更再度以水產品安全為理由,宣布停止從日本進口水產品。面對中國以經濟手段施壓,日本政府是否只能被迫承受?山下一仁指出,日本至少可以透過WTO、TPP,以及拓展新市場等三大手段進行回應。
手段一:向WTO提訴 彰顯中國限制措施具政治動機
山下表示,中國此次採取的進口停止措施雖以「食品安全」為名,但其實明確帶有政治意圖,且中國外交部已公開將理由指向高市的言論。這類透過政治施壓達成的限制措施,在WTO規範中並不被允許。
目前WTO上訴機制因美國阻擋委員任命而停擺,但日本仍可向第一審「紛爭處理小組」(Panel)提訴。雖然Panel裁決無法進一步進入上訴程序,但仍具有國際公信力,有助於向全球揭露中國違反自由貿易規範的事實,並在輿論上扭轉局勢。
手段二:善用TPP 以「台灣優先」施壓中國
第二項更具效果的反制工具是TPP(跨太平洋夥伴協定)。山下指出,TPP自由貿易圈已因英國加入與南韓表態有意加入而持續擴大,目前中國與台灣皆提出申請。
他認為,日本等成員國可要求「不遵守WTO規範的國家不得加入TPP」,藉此對北京施壓。此外,中國過去在加入WTO時曾極力要求優先於台灣,因此若日本與其他成員國在TPP加入順序上暗示「台灣優先」,就能有效挑動中國的敏感神經,迫使其重回談判桌。從長期來看,TPP的制度性壓力遠比WTO單一案件具更強的效果。

▲總統賴清德20日在X分享午餐菜單,表示享用了日本產的帆立貝。(圖/翻攝自X)
手段三:拓展中國以外市場 削弱北京經濟威脅力
山下指出,要從根本解決問題,日本必須逐步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特別是在水產品出口方面。北京之所以能以經濟制裁方式施壓,是因為中國市場規模龐大,而日本企業長期依賴該市場。
他以澳洲為例,指出中國曾因不滿其公開指責「新冠病毒起源於中國」而禁止澳洲大麥與牛肉進口,也曾威脅以掌握稀土供應為籌碼。但美國企業已與沙烏地阿拉伯合作開發稀土精煉設備,目的就是削弱中國對全球供應鏈的主導權。日本亦可採取同樣策略,擴大出口至多國市場,使中國無法再以進口限制作為施壓工具。
北京的「面子戰」恐成反效果
山下強調,中國此次以政治理由啟動貿易制裁,與其過去多次向他國施壓模式相同,但在WTO與TPP兩套制度框架下,日本完全有可能從國際化、制度化的角度反制。尤其北京極度在意「面子」與國際評價,一旦因日本的策略被迫在國際場合接受談判甚至讓步,其面子將大受損害。
他認為,日本不應只是挨打,而是應主動運用國際規範與多邊機制,才能真正削弱中國的經濟脅迫能力,避免日本在類似議題上一再成為政治報復的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