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家銘表示,許多人認為吃青菜能改善便秘,但慢性便秘並非如此單純,日常中可以補充4種食物來改善。(示意圖/免費圖庫Pakutaso)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基因醫師張家銘指出,許多人認為多吃青菜就能改善便祕,但慢性便祕的成因並非如此單純。他表示,便祕是腸道節奏被打亂的警訊,若一味增加纖維攝取,反而可能讓腸道更緊繃。張家銘引用英國營養師協會於今年發布的飲食管理指南,該文件整合75篇研究,針對成人慢性便祕提出具科學證據的有效飲食調整策略。
張家銘在臉書上表示,車前子殼纖維在多項研究中展現穩定效果,是改善排便的關鍵。他說,車前子屬於可溶性膳食纖維,可在腸道吸水形成凝膠,協助糞便順利排出。指南指出,每日攝取超過10克即可明顯增加排便次數並改善糞便質地。他提醒,許多人感受不強,是因為劑量不足,通常建議每天兩小包並搭配足夠水分,數日內即可感到改善。
張家銘進一步指出,奇異果、梅子與高礦物質水也被證實具有助於排便的作用。奇異果含有酵素與果膠,能促進腸道蠕動;梅子因富含山梨醇,可提升排便頻率,但腸躁症患者需注意可能不適。他並提到,高含鎂與硫酸鹽的天然礦泉水能增加腸道含水量,協助糞便變得柔軟順暢,不少患者在飲用後一週內就感受到差異。
在談到生活中可觀察的變化時,張家銘表示,固定補充車前子、奇異果與合適的水分後,排便規律、多日未排的情況減少、糞便不再乾硬,往往使民眾明顯感受到負擔降低。他說,這些回饋是腸道正在恢復正常節奏的指標,包括不再需要費力排便、腹脹感減少等,都是身體給出的直接訊號。
張家銘也分享三項在生活中可落實的實用步驟。他提到,首要任務是補充正確類型的纖維,以可溶性纖維為主並搭配高礦物質水,可在數天內使排便更順暢。其次是建立固定的排便節奏,例如每日早餐後給自己幾分鐘坐在馬桶上,讓腸道重新建立反射。他指出,不少人的便祕僅靠調整節奏就改善許多。
最後,他建議若伴隨腹脹與排氣不順,可透過益生菌調整腸道菌相,以提升整體舒適度。張家銘強調,益生菌的作用並非增加排便量,而是改善腸道環境,使腹脹與卡住的感覺減輕。他呼籲,照顧腸道就是讓身體更輕鬆,若能給予正確的工具與節奏,便祕不必成為現代人的生活常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