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殲-35在福建艦上彈射起飛。(圖/翻攝自新華社)
軍武中心/綜合報導
隨著福建艦航母成功服役,象徵中國電磁彈射技術將全力發展,近日公布2025 年中國科學院與中國工程院最新院士增選名單中,就出現長年深耕電磁彈射技術的47歲教授魯軍勇。這位被外界稱為「航母電磁彈射的技術守護者」的青年專家,為福建艦提供關鍵動力系統,成為今年院士增選最亮點人物。
綜合陸媒報導,本次兩院共新增院士144名,其中工程院院士71名、科學院院士73名,雖然名單橫跨基礎科學、工程技術、材料能源、資訊電子等多領域,但魯軍勇的入選格外受到軍事與科技界關注。
▼魯軍勇來自海軍工程大學長年深耕電磁彈射技術。(圖/翻攝自科技日報)

魯軍勇長期從事艦載機彈射起飛關鍵技術研究,外界看到的是艦載機在航母甲板上 僅2秒即可被彈射升空,但他指出,這2秒的背後,是科研團隊20多年的持續攻關與技術堆疊。
為突破傳統蒸汽彈射的限制,中國科研團隊早期幾乎是「從零開始」,需在特種直線電機、精準能量控制、高能脈衝儲能、長壽命關鍵元件、系統集成與安全冗餘等多個環節同時實現跨越。魯軍勇帶領團隊逐步實現技術閉環,最終讓電磁彈射系統在福建艦上成功應用,讓中國成為全球極少數掌握相關核心技術的國家。
魯軍勇曾表示:「我們只有一個信念,讓艦載機安全可靠地彈出去。」這句話,也被外界視為他科研精神的最佳註腳。
事實上本屆院士增選呈現年輕化趨勢,60歲以下的占比超過六成,而魯軍勇更以47歲之姿成為院士階層中年輕代表。他的入選,被認為象徵中國戰略科技領域的世代交替,以及青年科研力量在國防科技中的全面崛起。
此外,在中國工程院的選舉領域中,航母彈射屬於「機械與運載工程」和「信息與電子工程」的交叉地帶,技術門檻相當高。有專家分析,魯軍勇能在此級別競爭中脫穎而出,代表其科研成果具有重要國家戰略價值。
▼大陸官方首次公開殲-15DT在福建艦航母完成彈射起飛和著艦訓練。(圖/翻攝自人民海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