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解放軍。(圖/CFP,下同)
記者閔文昱/綜合報導
路透專欄作家艾普斯(Peter Apps)近日撰文分析指出,外界長期關注的「中國2027武力犯台」警訊,正因北京將目光投向2028年台灣與美國大選,而出現緩和跡象。美國官員自2020年代初多次示警,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已要求解放軍在2027年前完成攻台準備,但北京近來似乎更在意政治變局可能帶來的「和平統一」機會。
文章提到,台灣政治情勢的變化,讓北京認為不必急於在2027年前冒險動武,尤其是國民黨10月由傾中立場鮮明的鄭麗文接任黨主席,使得對岸解讀台灣在2028年總統大選中出現「路線翻轉」的可能性。若國民黨勝出,將被視為北京推動「和平統一」的重要契機。
艾普斯指出,即使政治結果未能真正打開統一之窗,至少也讓北京爭取到更多時間強化軍力。同時,美國2028年也可能迎來傾向孤立主義的新總統,如副總統范斯(JD Vance),這將進一步擴大中國在台海與印太區域的操作空間。與此同時,日本則罕見提高對台海戰爭的預期,甚至認為必要時可能在美國未出手前就先行行動。

然而,在亞洲局勢暫時降溫的另一端,歐洲對更大規模戰事的憂慮卻急速升高。專家警告,一旦由美國主導的烏俄和平協議條件過度傾向莫斯科,俄羅斯可能在短短一年內大膽攻擊至少一個北約波羅的海成員國。歐洲各國更加質疑自己是否具備單獨抵禦俄軍的能力,無論是捍衛波蘭、波羅的海國家,還是重新支撐烏克蘭。
報導進一步指出,中國握有全球關鍵原料與軍工供應鏈主導地位,使得歐美各國在「重新武裝、自我強化」的急迫過程中進展緩慢。根據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統計,中國在全球無人機市場的占有率高達八成,從組裝成品到零件供應全面壟斷;英國、波蘭和台灣等國雖嘗試合作減少依賴,但成果有限。
除了無人機之外,稀土、炸藥原料、藥品及多項工業前驅化學品,也高度仰賴中國供應。今年中國一度因貿易衝突收緊稀土出口,令西方航空與防務產業陷入大規模缺料危機。專家警告,一旦未來10年內印太或歐洲爆發新衝突,西方在關鍵物資上的脆弱性可能使其難以在戰爭爆發前完全備妥。
在台灣部分,全球高性能晶片有近九成集中於台灣生產,若台海爆發衝突,將造成全球另一場供應鏈震盪,也使西方積極布局半導體替代產能;但要真正降低依賴,恐怕仍需多年才能見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