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眼鏡。(示意圖/翻攝微博,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AI眼鏡隨著大模型的迅速發展,包括小米、英業達、Meta等科技巨頭紛紛釋出即將產出的消息,讓AI眼鏡的關注度與日俱增。透過AI賦能眼鏡,將使其功能再次升級,使得人機交互更加簡單,還可以結合眼神、手勢,甚至是觸摸,在使用上更為靈活方便,再加上AI強大的圖像識別及運算能力,被預期可開啟更多用途場景。
《新華社》報導,在(2025)1月份舉行的美國消費電子展上,全球多家消費電子廠商推出多款AI+AR眼鏡產品,引發了極高的關注度。AI眼鏡作為一種融合視覺、聽覺等重要感知交互方式的可穿戴設備,有望率先成為「人工智能+消費」的重要新產品,成為下一個出貨量過億的消費電子終端。
雖然AI眼鏡賽道如火如荼,但要實現產業普及仍面臨諸多挑戰。首先是技術,要在保證眼鏡輕便和外觀時尚的前提下,實現強大的AI處理能力是一個難題。再者,電池續航時間有限,也限制用戶的長時間使用。
AI眼鏡市場仍處在起步階段,應用側不夠豐富,價格尚未降至一般民眾可接受的範圍內,用戶基數仍較低,使用及消費習慣仍在養成期,最重要的是,AI眼鏡具備鏡頭、麥克風等數據蒐集能力,在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上,需謹慎面對。
產業發展上,AI眼鏡應抓住技術突破、產業生態和數據安全這3條關鍵主線,如研發矽碳負極電池技術、固態電池技術等,在不增加眼鏡重量和體積的前提下提高電池容量;打造針對智能眼鏡的低功耗晶片,從硬體層面降低能耗,以延長AI眼鏡的續航時間。同時,發掘出智能眼鏡的應用潛力,在工業製造、醫療、教育、安防等領域開拓行業應用市場,並積極探索智能眼鏡在旅遊、物流等新領域的應用皆可提升普及運用的效果。
在政策支持上,成立產業聯盟,統一制定涵蓋技術標準、接口規範等關鍵領域的行業準則,促進晶片商、算法開發者、廠商等產業鏈各環節緊密協作,同時,為AI眼鏡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如為企業提供資金、稅收等方面的優惠,降低企業運營成本等。
至於在加強隱私保護方面,促使行業建立嚴格的數據安全管理制度,採用加密、匿名化等技術手段保護用戶的個人資訊和隱私。在產品設計上,應考慮加入隱私保護功能,如採用定向揚聲器等技術減少聲音外洩,提升聆聽私密性。
此外,行業應統一標準,要求在AI眼鏡上配備顯眼且無法被輕易遮擋或忽視的拍攝提示裝置,如高亮度的LED指示燈、聲音提示器等。當開啓拍攝功能時,能及時向周圍人發出明確的提示信號,再加上制定和完善針對AI眼鏡等新興設備拍攝隱私問題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在何種情況下的拍攝行為屬於侵犯隱私,以及相應的侵權責任和處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