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集成光量子芯片」新突破登《自然》 首實現「連續變量」量子糾纏

▲大陸科研團隊成功實現全球首例基於集成光量子芯片的「連續變量」量子糾纏簇態。(圖/翻攝新華社)

▲陸科研團隊實現全球首例基於集成光量子芯片的「連續變量」量子糾纏簇態。(圖/翻攝新華社,下同)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自然(Nature)》期刊今(20)日刊登一項由大陸科研團隊的創新研究成果,成功實現全球首例基於集成光量子芯片(晶片,下同)的「連續變量」量子糾纏簇態。相關專家表示,這一成果填補了採用連續變量編碼方式的光量子芯片關鍵技術空白,也為光量子芯片的大規模擴展及其在量子計算、量子網路等領域的應用奠定重要基礎。

▲大陸科研團隊成功實現全球首例基於集成光量子芯片的「連續變量」量子糾纏簇態。(圖/翻攝新華社)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新華社》報導,集成光量子芯片是一種能在微奈尺度上編碼、處理、傳輸和存儲光量子信息的先進平台。如何在光量子芯片上實現大規模量子糾纏是國際量子研究難題。量子糾纏簇態作為一種典型的多比特量子糾纏態,是量子信息科學的核心資源,然而其確定性、大規模制備面臨巨大實驗困難,尤其連續變量簇態的光量子芯片的製備和驗證技術在國際上仍屬空白。

北京大學教授王劍威、龔旗煌和山西大學教授蘇曉龍等帶領的研究團隊,創新性發展連續變量光量子芯片調控、多色相干泵浦與探測技術,實現了確定性、可重構的糾纏簇態制備,並對簇態糾纏結構進行實驗驗證。

王劍威表示,量子比特可分別通過離散變量編碼、連續變量編碼方式在光量子芯片上實現。為製備出具有超高保真度的量子比特,以往通常採用基於單光子的離散變量編碼方式,但該方法的成功率隨量子比特數增加呈指數下降。

對此,團隊採用基於光場的連續變量編碼方式,破解了製備量子比特和量子糾纏的「概率(機率,下同)」難題,首次實現了量子糾纏簇態在芯片上的「確定性」產生。

龔旗煌強調,這是我國科學家在集成光量子芯片技術領域取得的新突破,此原創成果為大規模量子糾纏態的製備與操控提供了全新的技術路徑,對推動量子計算、量子網絡和量子模擬等領域的實用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熱門影音更多>>

高雄女走斑馬線遭撞! 倒地再被輾「送醫不治」

高雄女走斑馬線遭撞! 倒地再被輾「送醫不治」

【停車單厚厚一疊】 #路邊停車 超過2個月! 費用高達1萬5 #員林

【停車單厚厚一疊】 #路邊停車 超過2個月! 費用高達1萬5 #員林

寶寶凌晨睡醒哭鬧扳倒床板 熟睡爸頭被敲直接痛醒XD

寶寶凌晨睡醒哭鬧扳倒床板 熟睡爸頭被敲直接痛醒XD

夫妻倆共撐傘抄近路過街 被機車撞倒還要各罰500元 #台中

夫妻倆共撐傘抄近路過街 被機車撞倒還要各罰500元 #台中

陳意涵敘舊太嗨...攝影師:聽話~ 柯佳嬿曝坤達看劇「笑而不答」

陳意涵敘舊太嗨...攝影師:聽話~ 柯佳嬿曝坤達看劇「笑而不答」

熱門新聞 大陸 熱門新聞

讀者迴響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