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銀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圖/翻攝中新社)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常年致力研究經濟學上的「哥德巴赫猜想」——中國經濟問題,他在2025年1月出版新書《解讀中國經濟: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下的民族復興之路》後接受媒體專訪認為,中國經濟奇跡的產生恰恰是因為中國沒有照搬西方經濟學理論,走了一條適合自己國情的道路。
《中新社》報導,林毅夫提到,中國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新範本,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立足於自身的條件和優秀傳統文化,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現代化道路。
工業革命後,西方國家掌握新技術和新型生產方式,帶來工業化現代化,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有部分研究認為,中國的落後是儒家文化的保守和頑固所致,要實現現代化,必須走上西方的道路。
▲林毅夫新書《解讀中國經濟: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下的民族復興之路》。(圖/翻攝中新社)
對此,林毅夫認為,中國的創新能力絲毫不遜於西方,在工業革命前,中國的科學技術就曾領先於世界,「特別是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中國不僅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以新三樣為代表的多個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處於領跑狀態。」
林毅夫在書中提到,以「仁」為核心的倫理價值不僅與市場經濟相容,而且會隨著時代、環境的不同而不斷調整創新,以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中國在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從而走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保證,也將為世界上其他國家提供新的啟示。」
第四次工業革命標榜資訊化、數位化及智慧化,讓中國得到發展的機遇。林毅夫指出,汽車產業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在汽車以燃油引擎為技術核心的階段,中國在追趕過程中存在不小差距,但電動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的出現,讓我們得以實現換道超車。」
林毅夫強調,經濟的長期增長主要源自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中國在傳統產業上有後來者優勢,在新興產業上,則有人才多、市場大、產業配套集成優勢,因此可以保持更快的發展,「到2049年,中國人均GDP應該可以達到美國的50%甚至更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會進入到一個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