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護理專業技術,為未來的護理職業奠定基礎。(圖/慈濟大學提供下同)
記者王兆麟/花蓮報導
合校後的慈濟大學,五專學制招生依舊,關懷原住民學子的初衷始終不變!從1996年招生至今的五年制護理科原住民專班,114學年度共招收75人。原住民專班採獨立招生,二月二十四日起開放網路報名,至三月十日止,四月十二日考試,考試科目為國文、英語與數學,五月十日登記分發。
慈濟大學護理學院五專護理科主任郭育倫表示,具有原住民身份的考生,一旦錄取原專班後,不但學雜費、住宿費全額補助,還省去制服、寢具、膳食、教科書等支出,就學期間再領每月5,000元零用金(每學年領9個月)。估算每位學生五年求學補助金額,超過40萬元。尤其,考取護理師國家考試證照後,可任選八家慈濟醫院(花蓮、玉里、台東關山、嘉義大林、台北新店、台中潭子、嘉義、雲林斗六)履約服務,保障「畢業即就業」。
特別的是,五專一、二年級的公費生學業成績達70分,三、四年級的公費生學業成績需提升至75分,且每學期操行成績平均80分以上,每學年需完成24小時志工時數。郭育倫主任表示,護理科有「三好三多」,分別是師資好、設備好、考照好;公費多、國際交流機會多、獎助學金多。尤其,護理科有36年的歷史,無論是師資、設備、教學水準,絕不輸給其他學校。入學後,會與其他入學管道學生打散分班、一起競爭。只要學期成績排名在全班前10%,每人就能再領10,000元的績優獎學金,藉此鼓勵學生認真學習!
▲模擬病房情境,護理學生透過與病人對話,了解病情並加強臨床實踐經驗。
家住台東、隔代教養的五專護理科二年級學生高庭雯(卑南族原住民)坦言,當初報考原專班就是為了減輕阿公阿嬤的經濟負擔。聽說慈濟有原專班公費制度,所以,拼了命的在半年內死K國中會考科目。入學後,庭雯才發現並非一時興起的自律就能應付課業,加上離家求學和想念家人的情緒,曾一度想要休學。
由於親姐姐是護理師,也是原專班畢業校友,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讓庭雯轉換心情,開始重新調整讀書方式,像是上課不分心、不睡覺,每天下課後複習上課內容,成績開始提升至班上第三名。經歷了臨床實習後,庭雯從懵懂無知到深刻體會到「護理是永遠學不完,且持續在進步」,鼓勵學弟學妹找資深的學長學姊聊聊,才能提早瞭解並適應護生階段。
五專護理科四年級學生林子妤(太魯閣族原住民)表示,到臨床第一線實習,跟在校園課堂讀書真的「差很大」。不只是得提前熟悉各科別的專有名詞、醫護用語,還要有很強的「臨場應變能力」。上一秒病人原本還好好的,殊不知下一秒就發生了什麼,學長學姊不但要做適當的護理措施及處置,還得面對家屬的各種詢問,深刻感受到護理師的辛苦。
很怕出錯的子妤,在臨床實習時謹慎小心,深怕問了會被罵。沒想到,學長學姊的反應是「不會做就去做,反而會錯上加錯」,鼓勵學弟學妹多提問,給了子妤很大的成長空間,也讓她更有信心。
五專護理科五年級學生羅元伶(泰雅族原住民)正在醫院外科加護病房實習,坦言看著病患「從病況最差到康復出院」,是最有成就感的一刻。尤其,加護病房特別重視團隊合作,像是病人身上管路很多,每二小時就需要翻身,都不是一人能獨立完成的。所以,外科加護病房也成了元伶畢業履約的首選!
回想五年前剛入學的元伶,曾一度以為原專班獨招,整班都是原住民身份。沒想到,打散編班反而認識和接觸更多不同族群的同學,也可相約一起讀書,更有動力。面對護生最恐懼的實習大魔王,羅元伶表示,實習一週前就開始複習各科別的學理、常見技術和老師給的資料,到了臨床後,不忘「多看、多聽、多學」,不會的就問!更要勤做筆記!
▲歡迎原住民學生加入護理科,開啟醫療領域的無限可能。
慈濟大學五專護理科主任郭育倫表示,不只是課業上的要求和輔導,原資中心也會透過每學期舉辦的原民週,挑選不同族群為主題,以全方位、多角度來展現部落文化。除了有族群背景和特色介紹、手作和飲食體驗,以及紀錄片播放、原博館闖關遊戲等,讓原住民學生多了認同感和歸屬感,提升自信心和自我肯定,也促進不同族群的學生相互瞭解和交流,提升友善校園多元文化。
114學年度五年制護理科原住民族學生單獨招生相關資訊及報名,可至慈濟大學網路查詢,查詢網址https://admissions.tcu.edu.tw/?page_id=23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