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軍軍演畫面。(圖/翻攝央視)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解放軍連兩日在台灣周邊演習,並於第二日公布演習代號為「海峽雷霆-2025A」,解放軍少將孟祥青解釋,該代號的意涵為「雷霆之怒」、「雷霆之勢」及「雷霆之威」。對此,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表示,這只是孟祥青的「個人情感投射」,毫無軍事專業價值可言,「不管是雷霆之怒、雷霆之勢或是雷霆之威,搭在海峽兩字後面,看來是止於海峽之內。」
張競提到,孟祥青從「雷霆」二字析出三個意涵,即雷霆之怒、雷霆之勢及雷霆之威。並且聲稱這個代號,就意味著燒向「臺獨」分裂勢力熊熊烈火,「儘管孟教授如此賣力說明,但筆者在此必須對孟將軍說文解字之戰鬥文藝,不得不澆上一盆冷水。」
張競指出,軍事演習或是作戰行動選擇代名,其實原因千奇百怪,有些確實是考慮政治正確與隱喻意涵,有些則是考量實施演習或是作戰行動涵蓋地域、海域或是空域,更有些是依據參演國家命名,更有些是選擇歷史紀元或是歷史人物或事件命名,「所以從軍事演習或是作戰行動代名,有時確實可以體會出很多歷史教訓與文化情懷。」
▼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圖/記者任以芳攝)
但張競也提到,有時相同辭語,卻會被不同國家、政府與軍隊,在不同時代與戰場、選用作為軍事演習或是作戰行動代名,例如Operation Sledge Hammer就是2012年肯亞運用兩棲作戰入侵索馬利亞奇斯馬約,被稱為「奇斯馬約之役」(Battle of Kismayo)之兩棲作戰行動代名。
張競說,這個名稱亦曾被二次大戰盟軍選用,在1942年預備對歐陸實施兩棲突擊攻勢,在西歐海岸開闢第二戰場,緩解蘇聯壓力;但是最後因為英國認為作戰整備不夠成熟,最後胎死腹中沒有付諸行動,「不過這個作戰構想被賦予代名Operation Sledgehammer,拼法與前述肯亞國防軍所發動兩棲作戰行動代名有點小差異。」
張競進一步指出,同樣Operation Sledgehammer亦於2007年曾被美軍在伊拉克巴比倫省(Babylon Governorate)以Operation Marne Torch為代名實施清剿反抗軍之綏靖作戰,在針對賈貝拉(Jabella)之清剿掃蕩子作戰時,被選用作為任務行動代名。
▼解放軍少將孟祥青。(圖/翻攝微博)
張競說,再加上另有某次據傳在2003年,針對土耳其「正義與發展黨」(AKP:Adalet ve Kalkınma Partisi )曾經陰謀醞釀,但最後並未實際爆發之軍事政變行動,其代名亦是Operation Sledgehammer(Balyoz Harekâtı)。
張競表示,Operation Sledgehammer確實是個跨越不同國界、時代、文化與作戰類別之熱門作戰行動代名,「這把大鐵錘(sledgehammer)確實是很受軍事專業人士青睞,但能否從這個名稱詮釋出那麼多政治意涵,看起來各國人士都難望孟祥青將軍之項背囉!」
張競認為,孟祥青針對「雷霆」兩字使勁賣力所作詮釋與說明,其實僅為個人情感投射,但毫無軍事專業價值可言,「不管是雷霆之怒、雷霆之勢或是雷霆之威,搭在海峽兩字後面,看來是止於海峽之內,不更是沒有辦法窩在臺灣本島陸上臺獨有感嗎?」
張競感嘆,許多學者研究國際政治學,到頭來都在自嘲將國際政治搞成修辭學,每天在針對大國強權領袖發言、講話、貼文與回應媒體辭語,在那邊猛搞說文解字,察言觀色體會其言外之意,甚至到達恨不得變成研究對象腹內蛔蟲地步,「假若搞軍事專業,也拿出這種說文解字大搞戰鬥文藝作風,這不是在作賤本身專業素養嗎?」
最後,張競坦言,他也穿過軍服,當年也曾是人在江湖所以身不由己,胡言亂語鬼扯瞎掰記錄也都可查,絕對不是沒有淌過渾水,睜著眼睛說過瞎話,但是對著這雷霆兩字來做文章,不但是臺獨分子完全無感,臺灣鄉親更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不知道為什麼要如此說文解字,「在此敬答孟祥青將軍謬思,言有得罪,但請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