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南部出現「光化學煙霧」,又稱為「臭氧空氣汙染」。(圖/翻攝鄭明典臉書)
記者鄒鎮宇/綜合報導
前中央氣象局局長鄭明典15日在臉書發文,分享關於「光化學煙霧」的相關知識,並指出台灣南部近期衛星影像顯示一團煙霧正從陸地往外擴散。鄭明典表示,該區域對應到臭氧空氣污染相對顯著的地區,這正是光化學煙霧的特徵。
鄭明典解釋,環境中並無直接排放臭氧的機制,臭氧的產生源自一連串「光化學反應」,即太陽紫外線激發的化學過程。因此,臭氧空氣污染也常被稱為「光化學空氣污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指出,在臭氧生成的同時,也會產生許多非常細微的懸浮微粒,這些微粒因過於細小,通常不會反映在PM2.5的監測數據中,但對於能見度影響顯著,並可能導致煙霧現象。
鄭明典表示,這些微粒對能見度的影響程度會隨空氣濕度而有所改變,因此能見度與臭氧濃度之間並非線性相關,增加掌握與監測的難度。他指出,這種不易捉摸的特性正是光化學煙霧的主要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