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卡錫主義2.0」?美國前眾議院院長凱文·麥卡錫。(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文/朱錦華
如果說,政治是一門藝術(當然也有人認為是騙術),那麼1950年代初叱吒一時、翻雲覆雨的威斯康辛州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絕對稱得上是一名「大藝術家」。 他在全美引發的「恐共症」,讓美國陷入集體的歇斯底里瘋狂之中,長達數年。
而且,他的Legacy(遺產):「麥卡錫主義」(McCarthyism,此一詞彙是《華郵》政治漫畫家布洛克所創)一直傳承到今天,造福不少政治人物,並且獲得信徒們繼續發揚光大,形成第三波「紅色恐慌」,讓共產黨這個詞繼續把大家嚇得皮皮剉。例如之前卯起來抗中的拜登總統任內,眾議院出現過一位共和黨籍的議長,名字也叫麥卡錫(Kevin McCarthy);夠巧合吧?
▲ 曾經叱吒風雲的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共和黨籍約瑟夫·麥卡錫成名一役,是在1950年2月9日的「林肯紀念日」,面對西維吉尼亞州共和黨婦女會的一場演說上。當時他聲稱自己手上有一張紙,上面記錄著在國務院工作的共產黨人名單。日後媒體最常引用他所說的一段話是:「我手中的這份名單上有205人。國務卿(艾奇遜)已經承認他們是共產黨員,他們都在國務院工作、左右國家政策。」
這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演說和指控,讓他迅速獲得全國關注,一躍成為全美最知名政治人物。俄國「十月革命」後,美國共產黨(CPUSA)於1919年成立。根據美國憲法,他們是合法政黨,但是連接發生的美蘇冷戰及韓戰,讓多數美國人對共產黨從厭惡演變成恐懼。麥卡錫以「愛國」、「保護國家安全」之名吹響「剿共」號角,讓無數美國共產黨人及「共黨同情者 」,紛紛淪為待宰羔羊。
▲1947年美國的反共宣傳漫畫:《這就是明天?共產主義下的美國!》。(圖/公共版權照片)
美國本身本來就有「防共」機制;例如政府內部有「忠誠審查制度」、眾議院有鼎鼎大名的「非美活動委員會」(HUAC)。而當時的「聯邦調查局」(FBI)局長胡佛(John Edgar Hoover)更是全美最狂熱、最有權勢的反共份子。他們的「清共」動作,本來都是在暗地裡進行的。
然而經過麥卡錫鑼鼓喧天的呼喊「大家一起抓共諜!」後,不管自願還是被迫,他們也就只能把事情擺上檯面,配合演出了。麥卡錫之所以能夠如此有恃無恐,原因是有許多保守派團體:例如天主教會、婦女反共組織、退伍軍人協會等全力挺他。
▲ 麥卡錫和他的獵巫搭檔科恩(右)在國會同框的照片。(圖/美國國會圖書館檔案照)
問題是:麥卡錫是一門不受控的「自走砲」。他往往是在毫無證據的情況下提出指控,而他提供的「共諜」數字,又經常是「初一十五不一樣」,形同獵巫。
例如他在參議院(國務院職員忠誠調查委員會)的聽證會上,點名指控著名外交官謝偉思(John S.Service)是「中共同路人」;知名漢學家拉鐵摩爾(Owen Lattimore)是「蘇聯間諜」。但他的指控後來都被認定為查無實據,然而,謝偉思還是因為上述指控「被丟了官」。
▲ 奧本海默因為「涉共」,遭美國原能會撤銷接觸機密的安全許可。(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著名電影《晚安,祝好運》(GoodNight,and Good Luck)裡有一句著名台詞說:「調查與迫害之間,只是一線之隔」。「麥卡錫主義」風暴造成的受害人數難以估算,至少數百人被關押,約1.2萬人因此丟掉工作。
被列入「涉共黑名單」、遭到調查或迫害的名人,名單列出來嚇死人,我在這裡只列出三個供大家參考:「神人級」科學家愛因斯坦、「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以及因此被迫返回大陸的「中國原子彈之父」錢學森。夠嗆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