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日本石川縣能登地震,規模達7.6。(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記者楊庭蒝/綜合報導
日本鹿兒島縣外海的吐噶喇群島近期地震異常頻繁,自6月21日以來已累計超過1000起地震,7月2日更發生芮氏規模5.5、震源深度約20公里的強震,最大震度達6弱,是當地十島村自1919年以來首度觀測到如此強烈的地震。地震學者警告,頻繁淺層地震可能與火山岩漿上升有關,海底火山噴發風險升高。
根據日本氣象廳資料,吐噶喇群島自6月下旬起地震活動頻繁,其中以惡石島與小寶島最為集中。地震雖一度在6月底稍見趨緩,但自6月29日後又再度活躍,強震接連發生。7月2日下午4時13分的地震為此次活動中規模最大,達到震度6弱,屬於中等規模但具破壞性的淺層地震。
東京大學地震研究所名譽教授笠原順三接受富士新聞網採訪表示,這波地震與過往的群發型地震不同,多起震源深度僅1至30公里,且頻繁出現震度5級以上地震,顯示可能是火山性地震。他警告,若火山岩漿持續上升並接近海底表層,極有可能導致海底火山噴發。
笠原順三教授指出,若海底噴發發生,不僅可能引發小規模海嘯,也可能造成海底地形劇烈變動,衝擊調查船與航道安全。他舉1989年伊東沖的群發地震為例,當時的持續地震活動最終導致海底爆發,海上保安廳的調查船甚至險些遭受波及。
此外,笠原順三教授強調,儘管這類火山性地震不像板塊擠壓型地震容易造成規模7或8的劇烈地震,但仍有潛在破壞力。目前預估最大規模為6級,最大震度約為6弱,並提醒當地民眾必須強化地震與火山災害防範措施,包括避難路線規劃、防範建物倒塌與海嘯警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