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企業將MBTI列入面試參考。(圖/CFP)
文/香港01
MBTI將人分為16種不同的性格類型,幫助大家探索和理解人格差異,甚至是職業性向發展。但有網友反映,貴州一公司在招聘中要求求職者先進行550條題的MBTI測試,否則就無法推進面試流程,並將測試結果設為硬性審核標準,表明「E(外向)人肯定不要」。
《上游新聞》報導,有網友介紹,她在面試貴州築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一職位時,被公司HR要求先進行MBTI測試。對方明確告知,要以MBTI結果嚴格招人,並聲稱想要招聘「ISTJ」人格的員工。
MBTI測試全稱為邁爾斯-布里格斯性格分類指標(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一種自我報告式的人格測評工具。待完成一定數量的測試題後,將通過四個維度,包括外向E/內向I、感覺S/直覺N、思考T/情感F、判斷J/知覺P,將人格劃分為16種類型。測試結果為4個字母組合,前述公司提到的「ISTJ」為:內向、感覺、思考、判斷型人格。
▼網友被要求先進行MBTI測試。(圖/翻攝小紅書)
涉事公司HR負責人田女士介紹,求職者必須先完成550條題目的MBTI測試才能進行下一步流程,「不做就沒什麽好聊的。我們的測試是目前全國最專業的,用於測試求職者的執行力、分析能力和策劃力」。她聲稱,公司負擔測試的成本同樣很高,每測一人公司要付費99元,「我們就怕招聘到錯的人。公司要內向(I)的人,E(外向)人肯定不要,E人跳槽(機率)高」。
該公司提供的MBTI測試題圍繞職業定位、風格、動機、優勢和價值觀5個方面開展。在「職業動機」一項中,其中一條題目為「我認為工作不是為了錢,而是情感」,並在「完全不符/偶爾符合/一般符合/多數符合/完全符合」5個選項中選出答案;在「職業優勢」中,有題目為「A.我盡量與別人一起做事,B.我喜歡為別人張羅」,並在「A非常符合、A比較符合、中立、B比較符合、B非常符合」等選項中選出答案。
對於「不要E人」一說,田女士解釋,公司重點會看測試結果中反映的工作分和財富分,「工作分高表示愛加班,工作分低表示不愛加班;財富分高表示願意高薪,財富分低表示愛躺平」,並表明公司需要愛加班、願意高薪的員工,但同時承認測試結果並非100%準確,但與實際情況「很接近」。
將MBTI測試結果作為招聘的硬性標準,甚至存在明顯人格類型傾向的招聘方式,引發諸多質疑。倫敦大學學院心理學博士、英國心理學會特許心理咨詢學家陳志林認為,MBTI在招聘中談不上「很靠譜」,測試結果容易失真。
陳志林介紹,MBTI測試屬於「類型論」工具(將人分為固定類型),但現代心理學更傾向用「特質論」(如大五人格)評估個體。對於「類型論」工具,若求職者提前了解測試邏輯,可能刻意選擇「理想答案」。
他認為,MBTI的信度(穩定性)和效度(預測性)在學術研究中爭議較大,尤其難以有效預測工作表現,因此僅靠MBTI招聘並不科學,並提到MBTI測試會忽略人格的複雜性與情境適應性,測試結果也易受答題時情緒、狀態的影響。陳志林坦言,MBTI只是求職路上的「參考題」,而非決定職業命運的「判決書」,職業發展終究由持續的行動與能力所主導。
華東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助理研究員施婧葳指出,企業讓勞動者做MBTI測試並不違反勞動法規定,但若將測試結果與是否錄用掛勾,就明顯構成對特定「性格」求職者的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