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方瑀/綜合報導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重返白宮後再度掀起全球關稅風暴,不僅對中國出手,連美國盟友也無一倖免,甚至提出最高達50%的懲罰性稅率。這場近代史罕見的貿易戰,不只是為了重塑全球貿易秩序、強化美國製造,也是川普向海外企業施壓的戰略手段,期望將供應鏈遷回本土。
▲川普重返白宮後再度掀起全球關稅風暴。(圖/路透社)
根據白宮公布政策,自8月1日起,包括加拿大、墨西哥、南韓、泰國與巴西在內的約20個國家,若未能在最後期限前達成雙邊貿易協議,出口美國商品將面臨大幅加稅。其中,巴西面臨的50%關稅為目前最高,川普甚至在公開信中強烈譴責該國政府對前總統波索納洛(Jair Bolsonaro)處理不當,將此視為貿易制裁的導火線。
亞洲部分國家搶先簽約 菲律賓、印尼率先鬆綁障礙
面對川普「90天內簽90個協議」的目標,目前僅有少數國家達成初步協議。川普日前與日本首相石破茂宣布,雙方協議將對美國自日進口商品課徵15%關稅,遠低於原先提議的25%對等稅率。此消息一出,豐田(Toyota)與本田(Honda)等日系車廠股價在東京股市齊揚,漲幅達雙位數;作為交換,日本也承諾將在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約新台幣18兆元)。
除了日本,川普也與菲律賓總統小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 Jr.)達成協議,關稅維持在19%,略低於原本預告的20%。印尼則從原訂32%關稅大幅調降至19%,並承諾取消幾乎所有對美國商品的貿易障礙。
值得一提的是,川普政府已宣布,若上述國家的出口產品含有來自中國或俄羅斯的原料,將額外加課懲罰性關稅。
對中談判延至8月12日 關鍵在稀土與高科技
目前美國與中國的談判雖仍持續進行,但進展緩慢。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原訂8月12日的協商截止日可能會延後,以爭取更多磋商時間。美中預計下週會於瑞典再度舉行新一輪談判,川普也透露,自己有可能親自訪中,為雙方關係注入穩定力量。
根據今年6月所達成的初步協議,中國已同意放寬部分稀土出口限制,而美國則把對中國商品的懲罰性關稅從145%調降至30%,為期90天;中國也同步把對美關稅降至10%。這段「寬限期」讓企業爭相出貨,暫時提振中國出口與製造業,但未來是否再度升溫,仍充滿變數。
未簽協議國家面臨更高稅率 川普:報復就加碼
川普先前透過「真實社群」(Truth Social)發布多封致各國政府的通知信,列出未達成協議的國家將面臨的懲罰性關稅:泰國與柬埔寨36%、緬甸與寮國40%、孟加拉與塞爾維亞35%、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聯邦(Bosnia and Herzegovina)30%、南非30%,哈薩克、馬來西亞與突尼西亞為25%。
川普警告,若這些國家採取任何報復性關稅,美方將進一步加碼。他強調,這些關稅與特定產業徵稅(如鋼鋁稅)是分開處理,另有獨立時程。
關稅陰影下的經濟前景 專家預測亞洲成長將受拖累
即便部分國家成功協商降低稅率,整體市場對川普政府的不確定性仍籠罩。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最新預測,2025年亞太開發中經濟體的成長將下修至4.7%,2026年為4.6%。另一家智庫AMRO預估2025年東南亞成長僅3.8%,明年恐進一步下滑至3.6%。
AMRO首席經濟學家賀棟(Dong He)指出,若關稅適用產品進一步擴大,將嚴重干擾貿易活動,削弱企業投資意願。他強調,「關稅的不確定性與全球供應鏈的地緣政治風險,是接下來區域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