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家」注音唸法引起討論。(示意圖/記者周亭瑋攝)
記者曾羿翔/綜合報導
小兒科醫師陳木榮近日在社群平台分享了一件小插曲,引起廣泛討論。他在陪孩子閱讀課業時才發現,「親家」這個詞的注音並不像許多人印象中的「ㄑㄧㄣ」,而是應讀作「ㄑㄧㄥˋㄐㄧㄚ」或加輕聲符號「ㄑㄧㄥˋㄐㄧㄚ˙」。
這則貼文引發許多網友共鳴,紛紛表示「為什麼ㄣ變成ㄥ了...」、「教育部該詞注音一直改,搞到我都懷疑自己說得是否正確」、「還是不習慣高麗ㄌㄧˊ菜」、「很多字都會先懷疑自己」、「突然會懷疑自己小學到底學了什麼」顯示類似疑問層出不窮。
▲「親家」注音正確唸法為「ㄑㄧㄥˋㄐㄧㄚ˙」。(圖/翻攝自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依據教育部資料,在《國語辭典簡編本》中,「親家」的注音確實為「ㄑㄧㄥˋㄐㄧㄚ」或「ㄑㄧㄥˋㄐㄧㄚ˙」;而在更專為語文研究蒐錄古今詞彙的《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中,則記錄為「ㄑㄧㄥˋㄐㄧㄚ˙」。
教育部指出,這樣的差異並非單一個案,而是多數字詞在注音與拼音上的演變反映了語言使用的調整與標準統一。事件提醒家長與教育者:在孩子學習時,若能先保持開放態度,甚至反省自己是否也曾讀錯,反而能與孩子形成正向、互相學習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