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與機器人共舞《秦俑魂》。(圖/記者陳冠宇攝)
記者陳冠宇/北京報導
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正在北京舉行,由真人舞者與兵馬俑造型機器人共舞,演繹傳統舞蹈《秦俑魂》,一舉奪得「群體舞蹈賽」項目冠軍。北京舞蹈學院教務處副處長高騫分享,這項舞蹈耗費90天與工程師溝通、碰撞,最後成果可謂是「讓藝術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大陸舞蹈編導家陳維亞於1995年創作了《秦王點兵》群舞,並由著名舞蹈家黃豆豆在1997年改編成獨舞《秦俑魂》。據高騫介紹,該作品迄今仍是北京舞蹈學院的保留節目。這次恰好是距離舞蹈創作約30年之後,趕上了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
5支隊伍的機器人輪番上陣群體舞蹈賽,其中北京舞蹈學院與湖北光谷東智具身智能技術有限公司聯合代表隊帶來人機共舞作品《秦俑魂》,由9台機器人和1名舞蹈演員進行群舞,並用3D列印製作了發髻、面部和盔甲,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最終綜合評分位列第一。
高騫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採訪時表示,他們想用機器人來體現絢爛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而《秦俑魂》舞蹈本身的動作語態就是機械舞形式,更加符合機器人的動作狀態,因此選擇將此作品改編為人機共舞形式。
▲工作人員為機器人穿上兵馬俑造型服裝。(圖/記者陳冠宇攝)
談及改編過程遭遇的困難,高騫指出,機器人跳舞的動作、速度、力度和幅度有自身機械化運轉的局限性,不像人類舞者擁有無限可能性;不過團隊在算法、算力上不斷與工程師進行溝通,調整、訓練機器人能力,聯合工作約90天才大功告成。
舞蹈老師與工程師的溝通是成功的重要環節。高騫提到,「我們跟他(工程師)講動作、講形象,他跟我們講代碼、講數字」,這是一個相互碰撞、學習和交流的過程,也是藝術與科技融合的過程。他形容這是「讓藝術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只有這樣的碰撞,才能夠呈現出經典的作品。
對於《秦俑魂》最後呈現於眾人面前,高騫直言,他對成果是滿意的,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更好。他自信地說,「相信機器人(未來)來完成我們的舞蹈表演,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褪去兵馬俑造型的機器人原形。(圖/記者陳冠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