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世煒表示,只要將水煮沸後,再放涼或過濾,塑膠微粒就能減少90%。(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食安專家楊世煒在臉書粉專「韋恩的食農生活」發文指出,飲用水受微塑膠污染已成全球關注議題。研究顯示,一瓶500毫升瓶裝水可能含有多達10萬顆微塑膠顆粒,其中許多為奈米級,甚至連自來水在多國檢測中也發現含有微塑膠,因此已有先進國家立法要求監測其濃度。值得注意的是,學界指出亞洲與非洲地區,自來水攝入微塑膠的情況最為嚴重。
他進一步表示,科學證據顯示微塑膠顆粒能穿越腸胃道進入血液循環,並流向各種器官。近期研究更發現,人類血液、胎盤、母乳、肺部、甚至大腦與精液中都可檢測到微塑膠。相關健康風險包括氧化壓力、基因毒性、慢性發炎、細胞壞死與凋亡,可能導致組織受損、纖維化甚至癌變,同時也會影響腸道菌相。
至於如何自保?楊世煒表示,其實動作很簡單、很多台灣家庭都會做。他引用中國廣州醫科大學研究指出,只需將水煮沸即可顯著降低水中微塑膠含量。實驗證明,經煮沸再放涼或過濾,最多能去除90%的微塑膠顆粒。
楊世煒說明,尤其在水質硬度高的地區,煮沸的效果更佳,硬度數值越高,去除比例越大,台灣北部水質硬度約在100,南部甚至達200,理論上去除效率相對較好。
楊世煒解釋,原理在於水加熱過程中會形成碳酸鈣結晶,並在沉澱時將微塑膠緊緊吸附成顆粒,一併沉入鍋底成為常見的白色水垢。此時若加以過濾,就能有效去除微塑膠;即便未過濾,多數微塑膠也會被沉積在鍋垢裡。因此,單純「煮開水」這個日常習慣,就能顯著減少人體攝入的微塑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