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院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的去留,成為大罷免失敗後的關注焦點。(圖/記者呂佳賢攝)
政治中心/台北報導
大罷免失敗後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成了戰犯遭到各方聲討,不過,前國策顧問方昇茂以東西方歷史為例,認為失敗政權的歷史教訓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人民看不到希望」;如果民進黨中央不認為「大罷免是一個錯誤」,那柯建銘為何是戰犯?如果民進黨承認錯了,若僅是柯建銘辭掉總召,那民進黨支持者看到的希望在哪裡?
方昇茂指出,與民進黨共處40年來,在黨遇到困境時,大家只希望這個黨能重新站起來,這是民進黨的傳統,是基於大家珍惜這個黨,視同自己的家庭。所以2008年,民進黨受到創黨以來最大的挫折,73個區域立委選區只當選13席,濁水溪以北除了林淑芬與余天,其餘全部落選,四大天王負起敗選責任不再擔任黨的領導幹部,蔡英文在此時刻當選黨主席。
他說,即便理解蔡是黨的新人,對黨務陌生,他一樣在會議上對她提出批判,但走出黨的會議室,蔡就是黨內最受尊重的人,因為她是黨主席。印度詩人泰戈爾曾說「每一個嬰兒的出世,都帶來了上帝對人類尚未失望的消息」,2008年在四大天王扛起敗選責任之後,蔡英文的來臨,猶如上帝賞賜給民進黨的嬰兒,讓全黨看到了新希望 。
方昇茂更以東西方歷史來鑑古知今,指俄國最後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軍事失利,導致國內經濟崩潰,社會不穩,沙皇把失敗歸咎於政府官僚、或神秘勢力,從未承擔改革與領導則任,結果於1917年二月革命被推翻;羅馬帝國的皇帝尼祿於公元64年羅馬大火、城市遭重創時,非但沒有擔起統御責任,甚至轉移焦點怪罪於基督徒,使基督徒成為替罪羔羊,最終朝野不滿被逼自殺;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包括明末的崇禎帝、英國查理一世等等,而這些歷史教訓都有共同點,「人民看不到希望」。
▲前民進黨副秘書長方昇茂質問,僅老柯辭職,民進黨支持者的希望在哪裡?(圖/ETtoday資料照)
方昇茂直言,大罷免的規模高達32席,佔原住民以外73個區域立委選區的四成五,民進黨所有於罷免選區的議員都受命盡全力動員,但結果票數的差距之大前所未有,支持國民黨被罷免立委的票數之高超乎想像,選票會講話,選民給民進黨給賴政府的警訊絕不亞於2008,2008的四大天王扛起責任讓民進黨有機會迎接蔡英文成為民進黨的希望,可今天的民進黨希望在哪裡?
他分析,柯總召站在大罷免第一線,目前看起來是理所當然的被當成戰犯圍剿,這表示民進黨立院黨團對於大罷免的認知是「大罷免是一個錯誤」;可是這個邏輯與黨中央相互矛盾,所有罷免選區的議員遵從黨中央指揮,從動員簽署連署書到最後天天無奈的站街頭,期間遭致許多民眾質疑雖不可行仍然不得不硬著頭皮撐下去。那如果黨中央不認為「大罷免是一個錯誤」,柯建銘為何是戰犯呢?
選民已經透過選票講話了,而且是高分貝的講話,民進黨中央不願承擔錯誤,沒有一句道歉,難道是選民錯了?如果民進黨承認錯了,僅是柯建銘辭掉總召,那民進黨支持者的希望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