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空拍畫面 。(圖/丁湘泉提供)
記者曾筠淇/綜合報導
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23日發生溢流,大量泥水沖入光復鄉。創作者小飛9月2日時曾發文指出,這個堰塞湖可能不到兩個月,就會滿出來,「如果你想知道它究竟能有多大,想想這點:自從湖泊形成以來,已經有一個颱風掃過台灣,但這個湖並沒有被填滿,那場颱風的所有雨量,全都被這個湖攔住了。也就是說,它真的非常大!」
小飛9月2日在臉書粉專「Follow XiaoFei 跟著小飛玩」上發文表示,今年夏天,馬太鞍溪谷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可能在不到兩個月後,就會滿出來。他還形容,堰塞湖「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的水量潰堤,造成下游洪水氾濫」。
小飛指出,堰塞湖比大家想像中還要常見,台灣每年都會形成很多個,只是大部分都很小,只會存在幾個禮拜或幾個月,但也有些會穩定下來,能維持數十年。
小飛透露,他過去在台東的新武呂溪划船時,就有看過一個堰塞湖,當時「那場崩塌才剛發生,所有的樹木和草都還覆蓋著一層細細的白色粉末,崩塌後方延伸出一條長達一公里的藍色湖水,蜿蜒穿過峽谷」。一年後再回到當地,它已經消失,而下游的整個地形都被沖刷開來,「看起來堰塞湖以猛烈的方式結束生命」。
小飛接著指出,也有些時候,堰塞湖是慢慢淤積的,水流會變慢,泥沙與碎石沉澱,「逐漸把湖填平,直到河床的新高度與壩體齊平」。在溯溪時,就常看到這種痕跡,一段完全平坦的河道,河床鋪滿小石子和卵石,至於其他地方的坡度都很陡,岩石也更大,那就是被填平的舊湖。
小飛還提到,「1999年地震之後,雲林古坑草嶺也發生過類似的情況,那裡的堰塞湖一度成為重要觀光景點」,但5年後堰塞湖潰堤,對當地村莊造成重大打擊。
小飛補充,「因為當地岩層鬆軟,容易發生山崩,所以湖泊在那裡其實經常出現,今年就又有一個新的湖泊形成。1979年也有一個,1941年那次維持了10年,1862年的則持續了36年。1951年潰堤的那個堰塞湖蓄水量是1.2 億立方公尺,跟這次花蓮湖的9000萬立方公尺差不多」,潰堤的威力非常大,把山谷切割出深深的溝谷,至今仍清晰可見。
小飛表示,這正是大家對花蓮堰塞湖的擔憂,「當湖水開始滿過壩頂,就會侵蝕壩體,把土石帶走。壩體表面隨之下降,流量因此增加,進而加速侵蝕,再讓流量更大,形成惡性循環,可能在短短數小時內釀成災難性洪水」。
至於這個堰塞湖有多大?小飛說明,「自從湖泊形成以來,已經有一個颱風掃過台灣,但這個湖並沒有被填滿,那場颱風的所有雨量,全都被這個湖攔住了。也就是說,它真的非常大!」
當時該則貼文曝光後,就有網友留言表示,「啊!那這真令人擔憂」。近日則又有新一批網友湧入貼文並回應,「如果提前預警會有人聽嗎?搞不好又被說成危言聳聽」、「不用兩個月(指23日),今天流出來了」、「好可怕,這個影片的水量還不及花蓮的堰塞湖」、「馬太鞍的危險已經發生了,真是非常遺憾」、「OMG我在馬太鞍堰塞湖溢流的當下,查到您預判的文章,嚇到發寒」。
本文經「Follow XiaoFei 跟著小飛玩」授權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