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葉國吏/綜合報導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潰堤,讓光復鄉受到嚴重災損。前內政部長、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李鴻源直言,台灣救災制度學美國、日本各取一半,卻未掌握精髓,同時點名1單位「不知道公文怎麼發」。
▲立法院國民黨團舉辦「花蓮光復災後,漫漫復原路怎麼走?」邀請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與會。(圖/記者湯興漢攝)
國民黨立法院黨團3日召開「花蓮光復災後,漫漫復原路怎麼走?」記者會。李鴻源表示,農業部從七月開始就委託單位做監測,當時他推算堰塞湖大概什麼時候會垮,也注意到下游堤防有缺口,要計算一旦潰決後泥流衝下來會破壞到哪裡。9月19日傍晚,他把資料交給內政部,原本規劃是疏散600多人,但依照他的資料,應該要疏散7、8000人。但現在不是追究的時候,災民安置好之後,檢調會去調查,透過公文和數字比對,就能釐清責任。
李鴻源認為,這次事件其實就是「複合式災害」,他過去一直建議要成立防災總署。國際上大概有兩種模式,美國是一條鞭,有一位指揮官,國民兵進駐,把防災當作作戰;日本則是設置一個防災大臣,下面有150個人馬。台灣則是把美日的做法只學了一半。
李鴻源表示,像這次湖的監測在農業部,農業部雖然發了九個警告,卻只能交給花蓮縣府判斷疏散範圍,但縣府沒有這個能力,照理說,應該由中央災防辦來統合,中央再告訴花蓮縣府該如何疏散,並讓國軍進駐。
根據《中國時報》報導,李鴻源更點名農業部林保署,稱其公文寫得模糊,要求花蓮縣府界定疏散範圍,而縣府根本不具備相關能力。他直言,林保署連公文該如何發都不清楚,導致地方難以有效執行撤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