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成屋銷售回溫。(圖/CFP)
文/中央社
中國近期大力推行「好房子」建設,相關政策帶動新成屋銷售回溫。然而「好房子」也對中古屋造成衝擊。專家表示,「好房子」政策的理想狀態是新成屋帶動中古屋銷售,然而如果帶不起來,就等於讓中古屋「自生自滅」。
據陸媒「財經」12日報導,「好房子」產品已經成為近期中國房市熱銷的主力。報導引述中指研究院報告,1日至8日,北京、深圳、上海的新成屋日均成交較去年同期分別增長52%、22%和3%。
「好房子」計劃於今年3月5日首次被寫入中國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應推動建設「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的「好房子」。隨後,成都、北京、廣州、上海等城市接連推出關於「好房子」建設的指引,相關政策均圍繞房屋高度、面積、得房率等因素制定。
在經營普遍承壓、餘屋去化面臨挑戰的情況下,中國房企視「好房子」產品為「特效藥」。根據克而瑞地產研究數據,8月至9月中,重點30城項目開盤去化率皆有提升。尤其上海、成都、杭州等城市由於新規建設入市,建案平均去化率均超過60%,成都甚至高達100%。
然而,中國房企在響應「好房子」政策的同時,也出現過「捲得房率」(亦即低公設比)的問題,如標榜「得房率超100%」,常見手段包括陽台違規改造、設備平台「偷梁換柱」、降低飄窗高度、擠佔公共空間提升室內面積等。
此外,新樓盤的高得房率,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降價,對舊規產品和中古屋的衝擊較為明顯。
前復旦大學房地產研究中心地產運營研究所長蔡為民接受中央社訪問時表示,「好房子」建設推出,最好的可能性是新成屋帶動中古屋。例如在差不多的地段,新成屋價格是中古屋的好幾倍,那麼消費者就可能會選擇中古屋。
然而蔡為民指出,現在問題是市場上的中古屋太多,上海約有40萬間的中古屋,且數量還在持續上升。在這種情況之下,他認為,「一手房(新成屋)的優勢太明顯」,「既然有好房子建設,就是把所有的二手房(中古屋)通通叫壞房子。」
蔡為民說,「最理想的狀態,是一手帶動二手,如果帶不起來,就是放棄二手,讓它自生自滅」。因為新成屋牽涉到土地財政,政府可以透過賣地獲得收入,但中古屋交易對政府而言只有些許稅收,利益空間並不大。
他還提到,中美貿易戰的不確定性,也使中古屋去化面臨障礙,例如美國14日已對中國船隻開徵「港口費」,給房市帶來壞消息。目前大多數買家仍持觀望態度,等待11月1日美方對中國加徵100%關稅是否會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