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圖/記者呂佳賢攝)
記者鄭佩玟/台北報導
國民黨主席選舉昨晚落幕,前立委鄭麗文以超過5成得票率的6萬5122票勝出,但相較2021年的選舉結果,鄭麗文得票率雖高於當年朱立倫的45.78%,實際得票數卻遠低於朱立倫的8萬5163票。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當選人得票數、可投票有效黨員數都改寫新低,藍營人士指出,全台黨員總投票率僅39.46%,六都藍軍投票率也只有30%上下,反映黨員普遍對此次選舉冷感,「沒有能孚眾望的人,黨員用沉默表達抗議。」
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由民進黨出身的前立委鄭麗文異軍突起獲得勝利。綜觀投票結果,儘管郝龍斌陣營、鄭麗文於選戰中後期攻防殺得刀刀見骨,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甚至影射有候選人操控「境外勢力」介選,鄭陣營則反批「朱郝趙聯盟」私相授受,黨內站隊氛圍壁壘分明,但最終全台黨員總投票率卻僅有39.46%,六都藍軍投票率僅約30%上下,基層對黨魁改選的熱情明顯不足。
近一步分析各候選人得票比例,鄭麗文總得票數為6萬5122票、得票率50.15%,郝龍斌取得4萬6551票、得票率35.85%,羅智強斬獲1萬3504票、得票率10.40%;其他候選人張亞中、卓伯源和蔡志弘則各拿下2486票、1944票及260票。不過,鄭麗文獲得65122票,是7次黨主席選舉、4次黨主席補選中,當選人得票最低紀錄,次低的分別為2016年黨主席補選當選的前主席洪秀柱78829票、2021年黨主席選舉回鍋的現任主席朱立倫85164票。
具投票權人數33萬1145名黨員,一樣寫下7次黨主席選舉、4次黨主席補選中新低,更是7次正式黨主席換屆選舉中,唯一一次低於所有原本選情就較冷的黨主席補選具投票權黨員數,次低一樣是2016年黨主席補選。
針對國民黨主席選情冷爆,一名北部藍營人士直言,從選舉數據來看,多數黨員對六位候選人都不盡滿意,甚至看不懂「弱弱相爭」意義為何?國民黨主席選舉應是展現政黨方向與願景的舞台,尤其是反罷免大成功之後,國民黨正好重振旗鼓,突顯存在價值之時,卻演變成勸進、勸退戲碼,朱立倫勸進盧秀燕、韓國瑜勸進趙少康、趙少康勸進郝龍斌,幾位黨內重量人物彼此拉鋸,真正孚眾望、企圖前進大位者卻始終袖手旁觀,讓一般黨員早就看傻眼,也無怪乎台北市投票率僅兩成,「台北黨員偏向中間藍、知識藍,這六位候選人各有明顯缺點,對他們而言沒有任何號召力。」
另一名黨務人士指出,鄭麗文從帳面上來看,確實是橫掃20縣市及海外黨部取得最高票,更在桃園市和南投縣2大地方組織體系中取得超過6成選票,關鍵在於桃園市議長邱奕勝及前主席洪秀柱的子弟兵南投縣藍委游顥,兩人熟稔地方黨員系統,才有辦法將組織盤全催出來,「但頭人的支持意向不代表黨員的認同。」數據最精準,如果有特別眾望所歸之人,那投票率肯定衝破五成,目前看來多數黨員根本不認可這六位候選人,因此打得激烈又如何?鄭麗文的當選不僅與社會連結度低,更是有史以來國民黨「最弱勢的黨主席」。
黨內人士感嘆,民進黨雖然內部爭議不斷,但在權力運作上有明確的繼承規劃,黨內菁英知道如何接棒,對外也能展現「團結」的表象,反觀國民黨基層期待有志大位者能在黨主席選戰中展現責任與能力,最終也只見政治算計與自我設限,當主席選舉失去嚴肅性、改革議題淪為口號,支持者只能用沉默表達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