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多地大幅度降溫,出現一夜入冬的狀況。(示意圖/CFP)
記者廖翊慈/綜合報導
中國多地近日受冷空氣影響,大幅度降溫,東北部分地區甚至已出現降雪,冷出常年11月的水平,「今冬是否為超級冷冬」的話題也引起不少人的關注。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首席預報員、氣候預測室副主任章大全指出,今年冬季中國氣溫階段性特徵明顯,冷暖起伏大。
據《新京報》報導,章大全指出,根據目前預測結果判斷,今年冬季我國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為主,「在氣象界,冷暖冬不是一個『預測概念』,而是對冬季氣溫狀況的一個事後『認定概念』。」
▲北京雪景。(圖/CFP)
根據定義,在全國範圍內,超過一半的氣象觀測台站冬季平均氣溫滿足冷冬/暖冬標準,這一年冬季才會被判定為冷冬或是暖冬。根據中國氣象局介紹,自90年代以來,中國一共出現6個冷冬,均出現在2012年之前。
章大全特別指出,在全球暖化背景下,一方面,中國冬季平均氣溫變暖的趨勢十分明顯;另一方面,北極地區氣溫上升的幅度,明顯高於熱帶和副熱帶地區,中緯度南北溫差減小,西風帶大氣環流減弱,受其影響,中國冬季冷暖波動更為劇烈。
章大全表示,近期赤道中東太平洋大部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低,處於中性偏冷狀態,預計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水將持續發展,秋季後期進入「反聖嬰現象(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
▲安徽下雪。(圖/CFP)
一般而言,發生「反聖嬰」的冬季(當年12月至隔年2月),中國氣溫偏低的機率相對較高。這種情況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尤其顯著,而這些年份北方雪災和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發生風險也較高,如2007/2008年和2017/2018年冬季,均為低溫凍害和雪災偏重年份。
然而,受全球暖化等因素影響,本世紀以來,在「反聖嬰」背景下,中國冬季氣溫偏暖的情況也頻繁發生,甚至出現暖冬,如2020/2021年冬季。
此外,中國冬季氣候不僅與熱帶海溫異常有關,還受到北極海冰、積雪和中高緯度大氣環流系統等的影響,是多因子協同作用的結果,需要結合海洋、冰雪、大氣等監測預測資訊進行綜合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