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研究員兼所長劉孟俊。(圖/記者陳冠宇攝)
記者陳冠宇/台北報導
大陸將於明年邁入「十五五」規劃時期,學者研判,「十五五」是大陸進入制度轉型與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節點,預期「十五五」將會成為「反內捲」規劃,目標是從「量」的競爭轉向「質」的創新。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今(27)日舉行「解讀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與『紀念台灣光復八十週年』」座談會,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研究員兼所長劉孟俊出席會議時發表上述觀點。
劉孟俊分析,本屆四中全會傳遞三項政治訊號,包含強調「質的有效提升,量的合理增長」;以「新質生產力」引領高品質發展;維持「共同富裕」、「制度型開放」政策延續性化。他還強調,「十五五」並非延續性的五年規劃,而是大陸進入制度轉型與治理現代化的關鍵節點。
他提到,未來10年,大陸已經進入到中低速的經濟成長,所以這個時候一再強調數據上的漂亮與否意義不大。
劉孟俊指出,「十五五」政策有三大轉向:政策定位從戰略藍圖轉向「制度落地」;發展焦點從經濟成長轉向「治理韌性」;外部策略從應對競爭轉向「主動制度輸出」。
劉孟俊進一步預期,「十五五」會成為「反內捲」規劃,其戰略定位是結構性修正中國式現代化的「內在矛盾」,而轉型核心目標是從「量」的競爭轉向「質」的創新。
過去大陸只要經濟不好就會擴大投資,然而劉孟俊指出,資本生產力卻逐年遞減,即投資之後促進經濟成長的效果越來越差。因此,「十五五」的反內捲就是不能總依靠投資來擴大產出。因為,投資太多使產出過剩,內部內捲的壓力會更大。
對於內需不振、通縮風險等問題,轉化成的內捲表現就是消費信心低、不敢花錢,劉孟俊提到,大陸的政策對策為「穩就業、強保障、提信心」,以釋放儲蓄、擴大內需。至於低價出口與摩擦加劇,大陸則以產業升級、品牌競爭、價值鏈上移作為政策因應。
另對於新質生產力能否真的反內捲,劉孟俊分析,關鍵在於是否能平衡科技效率與社會分配。創新方面,即便用人工智慧(AI)與自動化提升生產效率,但難創造新產業,恐導致強者恆強、就業流失;而技術紅利集中於少數平台與國企,則使中產萎縮、內需乏力;政策與資源傾斜科技領域,或將形成民生投資不足的問題。他認為,創新與分配雙軌並進,科技紅利才能轉化為內需動力與社會穩定。
▼政大國關中心舉辦「解讀中共『二十屆四中全會』與『紀念台灣光復八十週年』」座談會。(圖/記者陳冠宇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