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宥寧/台北報導
曾被譽為「最美檢察官」的陳漢章,攜手4名司法官同袍毛崑山、莊勝博、葉育宏、程彥凱,共同離開體制、創立法律事務所。從司法官第26期到第53期,5人司法年資累積超過一世紀。他們走過審判與偵查的第一線,如今選擇以更自由、更貼近人心的方式,重新實踐法律的初衷。

▲最美檢察官與5司法官挑戰新角色(左起)毛崑山、莊勝博、陳漢章、葉育宏、程彥凱。(圖/樂律提供)
曾任法官35年的毛崑山,是司法官第26期結業,歷練家事、民事與刑事法庭,在家事庭服務16年,處理無數婚姻、監護與家暴案件。他回憶:「以前當法官判對錯,現在當律師,學會幫人找到能走下去的路。」退休後也笑說,生活節奏全然不同,「過去辦案勞形,現在懂得運動養生,反而更能耐心聽人說話。」
▼毛崑山律師法官資歷超過35年,橫跨家事、民事與刑事法庭。(圖/記者黃宥寧攝)

司法官第53期出身的莊勝博,曾任新北地檢署「排除民怨計畫」代表,歷練橫跨緝毒、重大犯罪、企業金融與醫療案件。對他而言,「體制內講求證據,體制外學會傾聽。不論是查毒、追金流,還是調閱醫療紀錄,本質都一樣,都是在找真相。」離開公職後,更珍惜與當事人面對面的交流:「以前看卷宗,現在看人。」
▼莊勝博律師於新北檢服務,歷練完整,曾橫跨緝毒、打擊民生犯罪、重大犯罪、企業金融犯罪等偵查專組。(圖/記者黃宥寧攝)

葉育宏則是第51期出身,原為法官,後申轉檢察官,服務於高雄、橋頭、士林地院及新北地檢署,累積14年偵審經驗,經手內線交易、洗錢、詐欺與貪污等案件。他直言:「法官講程序,檢察官講證據,但律師講信任。」走出體制後更深刻體悟:「法律的本質不是權威,而是理解;法律不是勝負,而是解方。」

▲葉育宏具「偵審雙棲」背景,累積14年經驗經手內線交易、洗錢、詐欺與貪污等。(圖/記者黃宥寧攝)
同為第51期的程彥凱,歷任新北與屏東地檢署檢察官,主辦企業金融、毒品與民生犯罪案件,也曾起訴前新北市議員歐金獅賄選案。轉任律師後,他笑稱最不習慣的是「所有事都要自己來」,從接案、談案到安撫當事人都得親力親為,「但這也讓我重新找回自由。以前只看卷宗,現在學會聽故事,那不是案件,是人生。」
▼程彥凱歷任新北與屏東地檢檢察官,主辦企業金融、毒品與民生犯罪案件。(圖/記者黃宥寧攝)

陳漢章為司法官第52期結業,曾任新北地檢署檢察官12年,歷練偵查、公訴、執行與緝毒專組,也兼任法務部及司法官學院講師。「當檢察官的時候,我替國家辦案;當律師後,我替人民說話。」她坦承,從公職轉為律師並不容易,但讓她重新學會呼吸與傾聽,「法律人不該只是冷靜的角色,也應該有理解的溫度。」

▲「樂律」陳漢章歷練偵查、公訴、執行與緝毒專組,並曾受有行政院表揚安居期間緝毒有功人士。(圖/記者黃宥寧攝)
5人雖在司法體系各有歷練,卻有相同信念。毛崑山說,體制內案件會自己來,當律師得自己去找;程彥凱認為,律師不只是法律工作,更是人生的工作;葉育宏強調,信任是律師最珍貴的資本;陳漢章期許,法律應更有溫度;莊勝博則總結:「查賄、查毒、查金流,本質都在找真相。」
他們從不同角度見過法律的冷與熱,也親身感受體制的侷限與力量。離開體制後,選擇以更貼近人的方式,讓法律不只是工具,而是一種陪伴。有人說他們棄了鐵飯碗,但他們知道,真正的勇氣不是離開體制,而是仍願意相信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