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似殲-36第二架原型機密集試飛。(圖/翻攝自大陸網站)
軍武中心/綜合報導
中國繼續保持六代機發展領先優勢,自去年12月首架殲-36原型機橫空問世後,第二架原型機也在近期悄悄進入密集試飛階段。陸媒以殲-20項目類似的發展節奏推算,預估2031年會是殲-36的服役時間,該機將超過4000公里的作戰半徑,徹底改變西太平洋地區的空中力量格局。
疑似在成都飛機工業集團附近拍攝的殲-36第二架原型機的試飛照曝光,延續首架原型機外型仍採用三角翼構型,但在尾噴口進行明顯變動,從原先位於機身後緣上方,略微內凹的布局,改為相似於美國F-22「猛禽」戰機的二維推力矢量尾噴口,而這樣的設計也出現在中國新型殲-50/殲-XDS重型無尾隱形戰機上。
知名軍事自媒體「HAWK26講武堂」特別指出,這樣的改動很可能是為了解決某些飛行階段的穩定性和機動性問題,畢竟過去的無尾設計本身就極不穩定,而推力矢量尾噴口可以改善這種不穩定性,並在整個飛行包線內(包括高空)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性能潛力。

▲▼上圖為殲-36第一架原型機試飛照,下圖為最新第二架原型機照片,綠圈標記明顯不同的區域。(圖/翻攝自「HAWK26講武堂」)

此外,殲-36第一架原型機背部進氣道採用中國戰機常用的無附面層隔板超音速進氣道(DSI),兩個下部進氣道則採用梯形尖角形設計,而第二架原型機兩個下部進氣道則改動為同樣採用DSI設計,同時這兩個進氣道的下唇向前傾斜,明顯就是DSI進氣道的特徵。
最後顯著的變動在於起落架,首架原型機主起落架採用的是串聯雙輪設計,現在亮相的第二架原型機則使用並排雙輪設計取而代之。文章表示,雖然這可能需要更深的起落架艙以便在收起時容納新的主起落架,但它也帶來其他多項優勢,例如更小的起落架艙面積和起落架艙門。
分析強調,總體來說在第一架原型機亮相之後出現的這些重大變化,表明殲-36仍處於飛行測試技術演示/研發階段,並且可能採用加速疊代設計方案,以儘快使其達到量產狀態。也就是說,新出現的第二架原型機可能是一種替代方案,而非第一架原型機的改進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