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南地檢署舉辦《那些受傷的臉孔》教育播映活動,邀集相關團體共同觀影並交流修復式司法實務。(圖/記者林東良翻攝,下同)
記者林東良/台南報導
修復式司法不是抽象理念,而是關於人心如何復原的旅程,台南地檢署近日舉辦修復式司法教育活動,播映獲選「2024金馬×司法影展」的紀錄電影《那些受傷的臉孔》,邀集署內各科室人員、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台南榮譽觀護人協進會與更生保護會台南分會共同觀賞,以更立體地理解修復式司法的核心精神與現場實務。

映前,主任觀護人佘青樺特別感謝台灣高檢署與七個地檢合作促成本片影展。他指出,導演以「修復促進者」的視角切入,呈現被害人如何在創傷間掙扎,又如何透過理解與傾聽,在對話裡慢慢找回力量;這份「柔性司法」呈現的,不只是程序,更是司法作為療癒力量的可能。
電影中,被害人的恐懼、加害人的矛盾、再犯與累犯的循環,都赤裸地攤開。佘青樺說明,單靠應報式刑罰,許多傷口依舊無法真正處理;修復式司法的重要,就在於經由安全、尊重且自主的對話,引導被害者說出創傷,讓行為人面對自己的行為並作出真誠回應,促成理解、尊重和真正的修補。

映後座談由蔡雅芳觀護人兼組長、葉怡礽觀護人與修復促進者陳貞樺共同引導,與會者一同拆解電影關鍵場景,討論真誠溝通的困難、促進者在場域中維持安全感的細節,以及修復過程中那些「看似微小、但其實很關鍵」的轉折。
觀護團隊表示,修復式司法的核心,是讓兩造能重新回到生活與社會關係本質;因此,促進者的角色在於陪伴、引導,讓信任慢慢回流,協助當事人重建自信與生命秩序。「有時候司法不是在發落,而是在幫一個人再次站起來。」有人在座談中這樣分享。

南檢期盼透過本次觀影與討論,讓此理念更深入司法實務,未來也將持續推動修復式司法,讓對話成為縫補傷害的橋,讓理解成為前行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