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部預告制定《外送員權益保障及外送平臺管理法》草案。(圖/勞動部,下同)
記者閔文昱/綜合報導
勞動部今(21日)正式預告《外送員權益保障及外送平台管理法》草案,首度以法律明確規範外送平台、外送員、消費者與合作商家之間的四方關係,盼平衡各方權力與義務。草案最大亮點是報酬保障,未來外送員每筆訂單換算後的每小時薪資不得低於最低工資的1.25倍,以2026年最低時薪估算即為245元,並同時不得低於交通部核算的基本運價,採「兩者取其高」機制保障收入。
外送員長期反映接單像「開盲盒」,不清楚路程與收入風險。草案因此要求平台在派單時必須揭露完整訂單資訊,包括預估報酬、取送餐地點、預估送達時間等,讓外送員能自主判斷是否接單。平台不得強制上線,外送員拒單或下線也不得遭不利對待,正式確保外送員享有「離線權」與作業自主。

為避免過去平台動輒停權造成外送員生計中斷,草案加強救濟機制,規定平台若要終止契約,必須說明具體理由並負舉證責任,且需設立「獨立申訴小組」,由外部專家及工會代表組成,確保外送員遭停權後能有實質申訴管道。若平台違法停權或未提供保險即讓外送員上線,各地方政府最高可開罰50萬元。
在保險義務方面,專法明定平台必須為外送員提供團體傷害保險、責任保險,並負擔外送員加入職災保險的費用。天然災害時,只要政府宣布某地區停止上班,外送平台也需同步暫停營運,不得要求外送員冒險送單,以降低外送員在颱風天、豪雨等狀況下的職災風險。

草案也將由勞動部、交通部與經濟部共同分工,制定平台與外送員、消費者、商家之間的定型化契約應記載與不得記載事項,包括停權規範、報酬計算、申訴制度到商家合作條款等,都將納入標準化管理。不過草案對商家的罰則較為寬鬆,目前僅要求經濟部制定範本,若商家違反則以民事賠償處理,引發外界對「罰則失衡」的討論。
勞動部強調,外送服務已成為社會運作的重要產業,但外送平台長期握有資訊、技術與價格制定的強勢地位,外送員卻需自備機車、承擔油資、維修與停權風險,必須透過立法改善不對等關係。草案將公告7天供各界提出意見,勞動部表示會持續蒐集意見,在立法院審查前完成調整,盼打造更健康的外送產業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