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軒表示,冬天難起床其實並非單純怕冷,而是身體在恢復原廠設定。(示意圖/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胸腔暨重症科醫師黃軒指出,近期門診中有許多民眾反映「早上很難醒且怕冷」,但這往往不是單純怕冷,而是人體在冬季自動啟動的「原廠設定」。他說,從血管、荷爾蒙、體溫到大腦反應,只要氣溫下降,身體便會集體進入節能保暖模式,使清晨變得特別難起床。
黃軒在臉書上解釋,受冷時人體首先啟動周邊血管收縮,將血流集中到心臟、肺與腦等核心部位,並伴隨棕色脂肪與肌肉參與產熱,形成保溫反應。他表示,能量優先用於維持內部溫度,因此清晨精神不濟是常見現象,反映身體將熱量集中於核心,而非立即啟動活動。
黃軒說,冬季特別想賴床的另一原因,是褪黑激素分泌時間拉長。他引用研究指出,冬天日照較短,使褪黑激素維持較高濃度,清晨七點的數值比夏季明顯偏高,導致大腦仍誤以為夜晚尚未結束,形成起床困難。他形容,鬧鐘催促起床時,大腦因荷爾蒙節律未調整完成而難以迅速清醒。

▲黃軒表示,冬天難起床其實並非單純怕冷,而是身體在恢復原廠設定。(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此外,即便不受氣溫影響,許多人在剛醒時仍會出現「睡眠慣性」。黃軒表示,這段期間注意力、反應速度與記憶力都會下降,可能持續十五分鐘到一小時。一項日本研究也指出,反覆按下貪睡鍵會讓睡眠慣性更強,因為大腦在短時間內多次被打斷,使清醒速度更慢。
對於冬季難起床是否屬於疾病,黃軒說,若只是清晨較難醒、活動後逐漸清醒,白天精神大致良好,多為正常反應。然而若無論季節皆嚴重難以起床,白天常昏沉、睡再久仍覺得不恢復,或伴隨大聲打呼與情緒波動,則可能與睡眠呼吸中止、作息紊亂或其他疾病相關,需進一步檢查。
黃軒提醒,冬天起床慢並不等於懶散,而是身體啟動保暖與節能的自然反應。他強調,冬季褪黑激素水平原本較高,加上睡眠慣性與反覆貪睡造成的影響,都會讓大腦難以迅速切換到清醒模式。他建議,一旦出現整天都無法提振精神的情況,便應及早就醫,排除潛在健康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