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者簽約時,常誤以為有了「交付信託」或「履約保證」便安全無虞,直到再一次發生倒閉事件才發現,這竟是「空有制度、執行漏拍」的結果。(圖/專題中心製圖)
專題中心/綜合報導
「全真瑜珈健身(True Yoga Fitness)」無預警歇業,再次喚醒台灣消費者對「亞力山大案」的集體創傷,也暴露健身場館普遍使用的「預付型消費」風險,以及對「履約保證」的信賴落空。
自 2005 年佳姿、2007 年亞力山大相繼倒閉後,主管機關開始面對預付型消費的監管課題,以「信託」與「履約保證」作為防火牆,宣稱要守護消費者的預付款安全。然而近 20 年來,防線形同虛設:2016 年邱素貞瑜伽天地、2020 年輕適能,如今又到全真,預收款憑空消失、信託金殘值不符、會員求償無門,劇情一再重演。
為什麼制度明明存在,卻在關鍵時刻保護不了消費者?原因在於健身房「健身中心定型化契約應記載及不得記載事項」規範的至少 50% 履約保證,使得信託制度仰賴業者自行申報金流與完課時數,銀行只能被動接收數據;主管機關也沒有跨平台比對或查核機制。只要業者少報、延報,甚至不報,消費者完全無從得知。於是,「有信託」成了表象,「無保障」才是真相。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因為產業特性,在高額預付、重資產營運與高槓桿壓力下,健身業者是否根本無法支撐這種商業模式?在這場高槓桿、低監管的運作邏輯裡,消費者是否註定永遠成為資金循環中的最後一環?
本專題從受害者的經驗出發,層層拆解預付金如何成為業者周轉與擴張的槓桿,為何倒閉風暴周而復始,並追問:當信任一次次被消耗,下一個「全真」,是不是早已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