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在2014年就估計緬甸中部斷層可能發生強震。圖為王昱在緬甸進行實地研究。(圖/王昱提供)
記者許敏溶/台北報導
緬甸昨(28日)發生強震。台大地質系副教授王昱,從博士論文就開始研究緬甸地震,更早在2014年前就曾估計緬甸中部的斷層可能發生規模7.7地震。王昱指出,雖然結果和當初預估相同,「但仍希望我是錯的」,初步分析,這次斷層地表破裂可能長達200公里,接近當初預估200至250公里破裂長度。這次震央位於曼德勒市郊而非市中心,或許能降低一些傷亡。
緬甸昨日下午發生強震,美國地質調查所(USGS)測報為震矩規模7.7,而泰國氣象總局數據則為芮氏規模8.2。這起地震震央位於實皆市(Sagaing)西北方十餘公里處,地震深度僅10公里,屬於極淺層地震,釋放能量約177顆原子彈,這也是去年至今全球規模最大地震。目前緬甸、泰國已累積超過150人死亡,數百人失蹤。
現為台大地質系副教授的王昱,從博士論文開始,就以緬甸歷史地震作為研究主題,前後投入10餘年時間,且從2006年起到2019年,連續每年至少花1個月前往緬甸當地進行實地研究,後因新冠疫情而中斷。
▲王昱早在2014年就估計緬甸中部斷層可能發生規模7.7地震。(圖/王昱提供)
王昱表示,透過衛星影像與歷史資料分析,在2014年研究團隊就提出,緬甸中部在1839年時曾發生規模8強震,也是實皆斷層有紀錄以來規模最大的地震。由於緬甸在20世紀之後,實皆斷層的北邊與南邊都發生過很多地震,唯獨中段從1839年後,完全沒有大地震紀錄,所以推算自1839年累積到現在的地震能量,當時就算出若發生地震,地震規模可以達到7.7,且是以美國USGS震矩規模(Mw)來計算。很不幸,昨天地震規模,和當初推算出來結果是類似。
王昱進一步表示,從相關資料研判,實皆斷層中段的斷層長度可達250公里,加上1839年至今都沒發生過地震,因此一開始便推測實皆斷層中段會發生規模7.7以上強震,但一開始該段斷層周期約300年,但後來自己的研究生也投入研究,2020年透過最新資料分析,預估斷層中段地震活動周期可能僅約200多年,所以昨天發生規模7.7地震,對自己來說並不感到太意外,但仍舊希望自己是錯的。
因為長期到緬甸進行地震研究,王昱也和當地的地質研究者有合作。王昱表示,研究資料也有提供給緬甸的相關機構,並知道中部是地震高風險地區,政府與民間團體也加強對民眾的防震教育,但緬甸因為經濟關係與法規沒有台灣嚴格,建築物抗震結構不若台灣這麼好。
不過,王昱分析,這次震央位於實皆市西北方十餘公里處,且斷層可能破裂區域不是在該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鄉村建築若是木造結構,傷亡可能會稍微輕微一些,但若是品質比較差的鋼筋建築,恐怕傷亡會比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