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中美關稅戰到了「劍拔怒張」態勢,已經往兩敗俱傷方向走,撐到最後是否還有迴轉可能性?,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表示,美國對中國過度極端打壓,包括對盟友的不尊重,都使得情勢往不好方向發展,尤其川普最大誤判就是「中國的經濟發展是獲得美國的好處才好起來」,這是向全世界發出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誤解與不實解讀,也是這種誤判等因素,川普做出讓全球憂慮的決定。最終,中美還是要有所溝通,必須逆轉「兩敗俱傷」讓衝擊降到最低。
▲川普最大的誤判「中國經濟因美國而生」。(圖/路透)
中國宣布昨10日12時01分正式對美國所有進口商品升高關稅至84%,但也顧慮「在途貨物」商貿糾紛,中國海關總署9日深夜公告,「在4月10日12時01分之前、貨物已從啟運地啟運,並於4月10日12時01分至5月13日24時進口的「在途貨物」,不加徵此次開徵的關稅。」換言之,只有「在途貨物」逃過一劫,在此33天期限內可申請豁免。
中國對美發動制裁,多方考慮降低傷害,但美國對中國反制卻是「極限施壓」,目前關稅總稅率累計達145%,對其他75個貿易夥伴實施90天緩衝期,「對等關稅」降至10%,這樣做法等同「劍指」中國,直接宣戰,不演了。
上海東亞研究所副所長包承柯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訪問表示,現在中美進入非常「極端」狀態,美國對於中國極端欺壓、極端打壓,導致中美即將面對「兩敗俱傷」的狀態,並且波及其他重要的全球貿易夥伴一起受罪。
面對美國強力施壓,包承柯也從兩大方面來分析中國策略。首先內,中國政府在經濟上面已經準備更大的承受,因此首先必須穩住中國股市,在動盪不安時刻,從自中國體經濟的本身需求的內動力出發,包括「國家隊」帶頭,上百間「國央企」陸續宣布增持給股市注入新的動能,牢牢穩住市場信心。
即使這是一場長期抗戰,單靠國家機器拉動總會內耗?包承柯直言,股市有兩方面,很大一部分是國營投資機構資金,另一部分是民間資金,都是經過這兩年的經濟發展,人們積蓄起來的資金,在動盪背景下,資金一定會出走。因此,內部經濟穩定和內循環一定要穩定,中國政府早有佈局和舉措,當前在中美經貿衝突背景之下這是非常重要穩定工作。
中美兩國關係在經貿層面已經出現深刻裂縫。」包承柯也指出,對於中國態度來說就是「奉陪到底」,若要談大門也敞開,前提是「尊重」。但中美走到這個地步,很令人「失望」,主要關鍵是美國「極端施壓」導致。
談及川普做的最大誤判,包承柯說,「他不希望中國經濟有好的發展趨勢,因此製造各種難題,因為他始終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是獲得美國的好處帶起來的,他要抽掉這個好處,這是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一種誤解和誤判,導致今天川普做出讓全球憂慮決定。」
包承柯說,「經濟發展本身是「雙向」循環,中美關係在相互經貿關係,美方有獲利,正是中國大量的購買,帶動的美國的經濟發展。自從川普當選首任美國總統,中美貿易戰第一次開打後,大陸已經做很多結構性的調整。
他進一步制指出,「一是,把經濟市場的注意力轉移東南亞、拉美國家、歐洲市場。第二是,發展自己經濟內動力;第三,研發創新產品帶動帶動中國內需消費,比如新能源車、智能科技,引領區域經濟化全球經濟化發展。包承柯繼續分析。」這三個因素是中國當前改變與歐美國家經濟結構性衝突很重要的環節。
「面對美國高關稅施壓影響,中國經濟將有很長震盪期,經濟結構必須更要轉變」,包承柯也說,長期來看,要讓中美經濟體連接降低,中國只能靠著內生動力的需求,帶動內需經濟發展,這是一個關鍵因素。
短期內還是必須找到解決方案,包承柯直言,中美兩國相關經濟部門,或是政策決策者,必須進行有效的溝通和討論,找出符合兩國現階段處理方式。相信中美最終還是會溝通,必須逆轉「兩敗俱傷」讓衝擊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