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圖/ETtoday資料照)
記者陳冠宇/綜合報導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表示,中美經濟確實存在「脫鉤」的風險,但「完全脫鉤的可能性不大」。他也大膽預測,中美最終若走到停止貿易的地步,美國的損失將遠超中國。
中國公共外交協會昨(21)日在北京舉行經濟專題「臨甲7號」沙龍交流會,林毅夫出席該活動時,就中國最新經濟政策與未來發展作主旨發言,並與中外媒體交流。
當被問及關稅戰對中國GDP的影響時,林毅夫指出,中國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的經濟體,只要把所具有的優勢用好,相信還是能實現5%左右的經濟成長目標。
他接著稱,「美國面臨的困難比中國大」,中國的困難是要把外銷轉為內銷或其他市場。反觀美國的產品過去是從國外進口,現在要製造業回流,從投資到建廠,也要一年、兩年以後,這段時間美國產品的價格會非常高,會供給能力不足。
林毅夫說,即使美國能使製造業回流,也是沒有比較優勢的製造業,生產價格一定比從國外進口價格高。「在這種情況之下,我覺得美國的人民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中美貿易戰。(圖/路透)
至於,中美貿易未來是否有「脫鉤」風險?林毅夫坦言,當然任何可能性都不能排除,但完全「脫鉤」可能性不大。因為,美國的企業需要中國的市場和供應鏈,美國民眾也需要中國價廉物美的產品。
林毅夫還認為,中美如果停止貿易,美國的損失將遠超中國。因為中國市場規模是美國的兩倍,失去中國市場將導致美國高科技產業利潤驟降,無力持續投入研發,從而喪失技術優勢。
林毅夫另提到,從經濟學理論上來說,保護主義只會帶來雙輸甚至多輸的結果,但大體量經濟體的損失會比小體量經濟體更小,美國的經濟佔全球GDP的15%,是最大經濟體,這也是川普宣稱自己牌很多的原因。
但林毅夫續指,除了美國之外的經濟體如果團結起來,就佔全球經濟的85%,這樣的合作就是一個大經濟體。他說,「只要有信心,有合作,我們就能克服這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