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劉邠如/台北報導
鏡頭前,簡苑玲坦然地捲起褲管,指著腿上一格格如網格狀的疤痕。那些傷口雖怵目驚心,她的語氣卻輕輕柔柔的,像是在講述別人的故事:「從這裡割到這裡。你看,這是當初取皮的地方。」這些疤痕,是2015年八仙塵爆後烙印在她身體上的記號,也留存在她24歲的青春盛夏記憶。
▲ 八仙塵爆中燒燙傷面積高達75%的簡苑玲,如今已是合格的臨床心理師與性諮商師。大三時,她曾遭熟識長輩性侵,碩一又歷經塵爆意外,接連的身心重創,曾讓她深深懷疑:「我是不是不值得被愛?」 。(圖/記者劉邠如攝)
那一年,她是台大心理研究所的學生,也從一場性侵惡夢中努力復原,但命運卻沒給她喘息的空間。那場色粉派對的火光,讓她的皮膚燒傷達75%,歷經無數次的植皮手術、復健、打嗎啡後與幻覺為伴的日子,當時的她,一度幻想自己是受困在醫院,被抓去進行人體實驗的女孩,每天的寄望,就是等待可愛的小精靈,每天幫她撿來銅板,放在她的床底,等存夠了錢,她就能逃離這段痛苦的日子。
▲簡苑玲當時全身面積75%燒傷,在醫院的一個多月,高劑量的嗎啡讓她甚至產生幻覺 。(圖/簡苑玲提供)
而第一次見到受傷的皮膚時,她描述那記憶中的畫面:「我的腳的皮膚,就像肉乾,黑黑的、乾乾的、凹凸不平。從那一天起,我再也想不起來,我的腳,原本是什麼樣子!」
但訪談間,她聊到這段辛苦的歷程,她語氣中,反倒更多的是一種她特有的幽默與自嘲,「我從來沒有後悔去八仙,唯一後悔的就是……那時候股票市場航海王起飛時,我沒有ALL IN!」語畢她大笑,彷彿那種對生活的反骨與清醒,是她重建自己的一種方式。
不過再堅強,也抵不過長期間身體要承受巨大的痛苦,以及心靈的煎熬:「還記得復健的時候,每天早上都到陽光基金會報到,努力忍受痛苦拉開疤痕。但隔天睡上一覺,醒來一切又好像回到原點,那消磨的,是內心的意志。」她清楚地記得,那一年她六月受傷、八月底出院、九月中就重返學校。「我拼命想要維持生活的常規,證明八仙沒有打倒我。」但因為太ㄍㄧㄥ,她卻沒注意到,心裡有一處,正在慢慢地空了。
身為心理師,她比誰都知道創傷的複雜與漫長。但作為當事人,她也赤裸地經歷了社會的冷語與謠言。「他們說我們跑趴活該,說我們浪費醫療資源,還有說我們是吸毒性愛趴。」
▲這是受傷前的簡苑玲,去八仙塵燃時當天的穿著。圖/簡苑玲提供)
直到某天外婆過世,猶如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我覺得外婆過世,對我的家人來說是一個滿大的打擊,包含我自己也是。可是我當時沒有空間去消化那個感受。我真的撐得好累,然後我真的撐不下去。我需要一個獨處的空間,讓我可以去感受那些我一直以來都沒有允許我去感受的東西。不論是各種失落的感覺,包含我失去我的皮膚、我的外表、我的日常生活、我的外婆。」
最後她才發現,承認自己的「失去」,也是重建自己的第一步。於是她休學,找心理師諮商、寫文章、畫畫、和朋友出國旅行,把生活步調放緩,也正視自己的「失去」。並在那一段段獨處與反思中,她開始找回過去的自己。
但她坦言,自己還是很不喜歡,成為大眾眼中的「勵志主角」:「很多媒體都喜歡把八仙傷者套用進同一套腳本:受傷前很美、受傷後很慘、一切很勵志。但我實在是非常厭倦這個腳本。我認為這是一個台灣重大的公共安全意外,它既然是公共安全意外,表示它跟所有人都有關。它絕對不是個人的勵志故事。」
她感嘆:「我們是否太容易在個人的故事裡面,熱淚盈眶,然後這件事情就結束了。但主角真的是我們嗎?我覺得好像在服務一般大眾,叫做『人家都這麼努力了,我憑什麼不努力』。那我們不就是讓別人產生優越感的一種工具而已嗎?」所以對簡苑玲來說,她不需要大家同情的目光,她只希望大家把她當成「一般人」。
▲簡苑玲原本不願承認,自己被八仙塵燃擊垮,還刻意不休學,一邊上課一邊復健,想自己證明能撐過去。但直到她願意面對自己因這場意外「失去很多」,並停下腳步,給自己休息恢復的時間和空間,她才慢慢找回快樂的自己。(圖/簡苑玲提供)
▲簡苑玲如今是荷光性諮商性健康聯盟的臨床心理師、性諮商師。(圖/簡苑玲提供)
她學會的,是沒有人應該要期待自己成為刀槍不入、不會受傷的無敵鋼鐵人,而是學會如何保有自己的主體性與感覺。她坦言,過去的自己,也曾經有著「被拯救」的想法,但那樣的心態其實等同於把自己的主體性交給了別人。
因而針對時下的心靈課程等,她也想提醒「不論是各種信仰,或是你找心理師,或是你去上各種課程,或是你去占星、塔羅,我覺得都無所謂。可是核心是,你的主體性還是很清晰的。你的感覺是很重要的。如果過程中,你覺得怪怪的,很重要;你覺得不舒服,不舒服很重要。」若自始至終,都無視於自己主體的感受,而是期待別人來拯救,那反而會讓傷害,有機會趁機在此時發生。
「敞開信任,使用資源,是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同時也不能忘記,尊重自己的感覺、在意自己的感覺,不要丟掉自己的主體與力量。」她這麼說。
如今,簡苑玲不再是那個撐著、逞強的女孩,也不是媒體眼中那個非得勵志的傷者代言人。她是一個走過火焰與晦暗,如今仍選擇誠實感受自己的人。她知道每個人生命裡總會有一些失落與崩壞,那些失去不該被催促遺忘,也不必急著轉化成正能量的故事。而她的故事,從來不是要激勵誰,而是提醒我們:允許自己受傷,允許自己需要時間,正視自己的脆弱﹑ 也是一種力量。
▲簡苑玲書櫃裡、擺滿了八仙塵燃的訴訟資料、醫療復健收據,還有燒燙傷復原的書籍。(圖/劉邠如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