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貿會談即將登長,雙方盡量避免「雙輸」是會談的底線與共識,。(圖/CFP)
記者任以芳/北京報導
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將於今(9)日到12日訪問瑞士,期間將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舉行會談,隨著中美依舊劍拔怒張態勢,本次會談是否有所進展共識?大陸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副教授林承鐸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訪問指出,儘管美方看似高傲態度,其實是戰略壓力測試,企圖掌握話語權,預料最後雙方盡量避免「雙輸」是會談的底線與共識,這場貿易磋商的目標走得久、穩住節奏、設下底線,這將成為現階段最務實的成果。
美國實行關稅戰超過一個多月,尤其對華祭出145%高關稅,嚴查「洗產地」圍攻中國,導致中美雙方出口貿易兩敗俱傷。事件發展至今迎來新發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將於5月9日到12日訪問瑞士,期間將與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舉行會談。
隨著關稅戰的延續,中美經貿高層即將展開磋商。美方此前放話不會輕易對華降低關稅,其高傲態度備受關注。大陸中國人民大學中法學院經濟學系主任、副教授林承鐸接受《東森新媒體ETtoday》記者訪問也提出三點看法,「首先,近期看到白宮頻頻釋放強硬言論,更多是為了對內交代,民主黨不敢在對華議題上顯得軟弱,尤其面對川普在貿易議題上不斷施壓,民主黨必須保持強硬姿態來穩定政治基本盤。」
第二是美國的通膨壓力持續,從而讓美企施壓華府放寬關稅。事實上,美方工商界與進口企業早已呼籲降低對華關稅,因為這些關稅已經反噬到美國消費者與企業端的成本。這種壓力雖然目前被白宮擱置,但在談判桌上仍是中方可以有效操作的議價籌碼。
第三是此時此刻,全球供應鏈正在重組。「美中雙方都不想輸掉主導權。不論是半導體、電動車還是新能源產業鏈,中美都希望在未來的全球規則中占據優勢。這也意味著,雙方不是不談,而是邊打邊談,欲酪未來一段時間中美的談判將會充滿拉鋸、策略試探與非正式接觸。」
林承鐸也分析,「美方態度強硬,更多是一種戰略壓力測試,而非拒絕協商的真正態度。加上這一輪中美經貿高層會談也不可能一次談到位,即使雙方有許多分歧,只有談判是最現實解決方法。」
中美初步會談是否有地現共識?林承鐸指出,第一,雙方目前最迫切需要重建溝通機制,例如:恢復經貿工作小組、建立定期磋商管道、避免雙方政策出台互踩紅線,這些屬於程序性合作,即使不具體,對後續談判走得長久至關重要。
第二,中美雙方很可能就部分「非核心項目」釋放善意,作為試探性的交換。比如:農產品、醫療用品、半導體低端設備、綠能產業材料等等,這些不構成技術主導權爭奪的領域,雙方有可能做出小幅度讓利或解除限制,以示誠意。
「判斷雙方盡量避免『雙輸』風險,也是會談的底線和共識。」林承鐸也提醒,「無論是美國面臨的通膨與產業空心化問題,還是中國面對的內需轉型壓力,雙方其實都清楚,貿易戰若再度全面升級,只會兩敗俱傷。」
林承鐸也用「先止血,再談解方」來形容這次中美會談契機,因為談判不可能一次解決,中美高層接觸最大的意義不在於達成什麼,而在於避免失控並建立溝通機制。
他也強調,雙方目前都有各自需要注意的因素,因此並不希望雙邊經貿關係全面破裂。「中美雙方在這場貿易磋商的目標應是走得久、穩住節奏、設下底線,這將成為現階段最務實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