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立秋晨間的第一抹曙光。(圖/CFP)
記者魏有德/綜合報導
今(7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也代表從曆法名義上已經進入秋季。然而,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立秋雖至,但暑熱未消,民間常有「秋老虎」發威的說法,而此時正是陰陽轉換、冷熱交替之際,民眾稍不注意便容易感染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因此,換季養生成為民眾熱議的話題。
▲陽澄湖大閘蟹。(圖/CFP)
《紅星新聞》報導,常言道「立秋貼秋膘,冬天不挨凍」,「貼秋膘」作為一種傳統習俗,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很多人認為,貼秋膘可以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儲存能量,但一味補充高脂肪食物,可能會給身體帶來意想不到的傷害。超重肥胖、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等慢性基礎病人群更要謹慎「貼秋膘」。
由於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立秋的「四不吃」分別為「不吃生冷海鮮」;「不吃寒涼瓜果」;「不吃辛辣燥熱」和「不吃肥膩厚味」。
其對應的養生之道則是立秋時節海鮮雖鮮美,但仍要注意氣溫偏高帶來的細菌和保鮮衛生;人體進入秋季「陽氣」開始收斂,寒涼瓜果雖能去熱,但易損傷脾胃;立秋後,氣候逐漸轉為乾燥,如食用過多的辛辣燥熱食物,易助長體內火氣,出現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皮膚乾癢等症狀;至於在「儲備」過冬能量方面,也要避免攝取過多高脂肪食物,避免「三高」來襲。
此外,民間還有「八月八,蚊子嘴開花」;「秋後蚊子猛於虎」的相關描述,有些民眾認為,立秋後蚊子會減少,其實不然,「蚊子是一種變溫動物,最喜歡攝氏25至30度之間的氣溫,夏天溫度很高時,蚊蟲叮咬活動反而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入秋後適宜的氣溫,會使得蚊蟲叮咬活動更加活躍,還有一些蚊子要藉由吸血儲存能量過冬,因此,立秋後的蚊蟲往往叮得更狠、吸血次數也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