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黃品瑄分享蚊子尋找宿主的關鍵因素。(示意圖/CFP)
記者楊庭蒝/綜合報導
夏季氣溫飆高,不少人一出門就成了蚊子獵捕的目標,不只紅腫搔癢,嚴重時還可能引發登革熱或瘧疾等傳染病。針對這個惱人問題,營養師黃品瑄指出,蚊子並不是隨機叮人,而是透過一套「科學雷達」來挑選下手對象,甚至連日常飲食都可能影響你被叮的機率。
黃品瑄表示,根據醫學研究,蚊子在尋找宿主時,主要依賴四個關鍵因素:包括體表溫度高、皮膚所釋放的氣味(如乳酸、脂肪酸)、呼出的二氧化碳,以及汗水與其他代謝產物。這些訊號雖然無法用肉眼察覺,但對蚊子而言,就像是「活體導航標靶」。也因此,若一個人的體溫偏高、體味明顯,自然就更容易吸引蚊群靠近。
她進一步指出,從營養與代謝的角度來看,某些食物的攝取可能會強化這些訊號。像是酒精,會促使末梢血管擴張並提高體表熱度,其代謝產物也會隨汗液排出,使體味更為明顯;辛辣食物則會讓皮膚局部升溫、出汗,進一步增加被蚊子偵測到的可能性。至於高升糖指數的甜點或精緻澱粉,則會在短時間內提升身體熱感與濕度,讓你成為「熱又濕」的吸蚊首選。
此外,大量攝取紅肉或燒烤等高蛋白、重口味食物,也會讓代謝後的產物透過汗水排出,加強身體氣味;而含硫的香料如大蒜、洋蔥,在體內代謝後會釋出硫化物,同樣會從汗液與呼吸中散發出來,使人身上的氣味變得更明顯。
不過黃品瑄也強調,目前尚無明確研究證實這些食物與蚊子叮咬之間存在直接因果關係,但從蚊子的感應機制來看,飲食確實可能是一種輔助性的風險因子。她建議,想減少被蚊子叮咬的機會,不妨從清淡飲食做起,少吃高糖、高辣及含酒精的食物,並多補充水分,有助於降低體味的濃度。
除了調整飲食,她也提醒民眾,日常生活中仍應依賴基本的物理性防蚊措施,如使用防蚊液、穿著長袖衣物、睡覺時掛上蚊帳等,才能有效阻擋蚊子的來襲,在炎夏中安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