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離開北院時,沿路受到小草夾道歡迎。(圖/記者湯興漢攝)
記者吳美依/綜合報導
BBC中文報導,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因為「京華城案」遭羈押近1年後交保,旋即以高調言論重返政壇。他首次公開露面,就痛批總統賴清德讓台灣「四分五裂」,被視為攪動台灣政壇的預告。該文章也分析,台灣政壇接下來可能出現3大發展。
►民眾黨出現「2個太陽」?
柯文哲回歸之後,民眾黨黨內權力結構引發關注,被外界質疑是否可能出現「2個太陽」的難題。
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Sam Houston State University)副教授翁履中指出,柯文哲與黃國昌始終分工明確且互補,柯的個人魅力與政治資產,是民眾黨發展的關鍵動力,黃國昌也具備強烈個人風格及論述能力,得以補強政策論述跟地方組織建設,尤其2026年地方選舉戰略布局,這種定位有助於黨內穩定,短期內不會出現權力競爭的緊張局面,「柯是『主帥』,黃是『大將』,民眾黨可以有2個明星,但不會是2個太陽。」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陳方隅表示,柯黃2人互相依賴,柯需要借助黃國昌的力量重返政治舞台,黃也需要柯文哲的「神主牌」地位及案件「打悲情牌」,鞏固核心支持者。不過,如果涉及黨內人事任命,雙方恐怕仍有矛盾。
▼柯文哲在黃國昌陪伴下接受媒體訪問。(圖/記者李毓康攝)
►「殉道者」成為選戰訴求
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認為,「柯文哲的影響力在於,持續穩固民眾黨關鍵少數的力量,以及『討厭民進黨的力量』,後者就包括中間選民。」也就是說,民眾黨將能夠擴大政治版圖。
美國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研究員宋文笛形容,柯文哲的牢獄經歷,在民眾黨支持者眼中成為「殉道者」光環。由於案件尚未完結,柯文哲可能選擇坐鎮中央,表態角逐新北市長的黃國昌則會在地方縣市四處輔選。
陳方隅表示,不論判決結果如何,民眾黨都會堅稱此案是「政治迫害」,因為如果柯文哲認罪,等於結束政治生命,「他必須極大化悲情成分,才能夠鞏固支持者。」
不過,翁履中則認為,柯文哲回歸對於中間選民未必具有吸引力,因為中間選民一向不是只看政黨,而是觀察政治人物的具體表現,民眾黨立委在國會的問政表現與具體貢獻才是關鍵,該黨也仍需培養更多具備專業、論述與實力的政治人物,否則8至12%支持度固然可守,但想觸及更廣大的中間選民,恐怕相當艱難。
▼柯文哲與妻子陳佩琪,在小草簇擁下離開北院。(圖/記者李毓康攝)
►「藍白合」怎麼走?
翁履中認為,藍白合的前景仍有待觀察,尤其國民黨黨主席選舉及領導人選尚不明朗,但大方向而言,藍營已意識到,若不與民眾黨合作,未來難有勝算。柯文哲交保後也更加清楚,藍白合是一條可行路徑,雖然2黨必然存在歧見,但恐怕別無選擇,只能合作。
劉嘉薇則表示,柯文哲回歸對藍白合有正面幫助,反對大罷免行動因為白營幫助藍營而成功,國民黨明年甚至可能在部分縣市「禮讓」民眾黨。
學者陳方隅則認為,藍白在地方選舉有合作空間,但一些核心利益未必退讓,例如新北市長選舉。至於柯文哲在未來選舉仍有很大話語權,「他一個人還是可以帶走5到10%支持者」,距離選舉越近,越能看出藍白、黃柯之間的隱藏矛盾。
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專任教授鈕則勳分析,柯文哲交保之後,民眾黨對藍營有了更多籌碼,而黃國昌為了凸顯自己對柯的忠心,以及為民眾黨開疆闢土的決心,2026年地方選舉「藍白合」的談判立場將更堅定,甚至可能要求藍軍禮讓更多、更關鍵席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