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警告國際戒備 日本超量儲存47噸鈽「實質擁核」風險升高 

▲▼核武、爆炸、炸彈、轟炸、戰爭示意圖。(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大陸學者發出警告,日本儲存過量鈽,製造兩大風險。(圖/取自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任以芳/綜合報導

日本近期在軍事與核政策上的快速轉向,引發周邊國家高度警惕。大陸學者也發出警告,日本長期囤積高達47噸、足以製造6000枚核彈的鈽材料,遠超民用需求,官方也有意推動「無核三原則」,疑似為突破核限制鋪路。伴隨核安全漏洞與黑市走私醜聞曝光,日本的核擴散風險正成為區域與全球重大隱患。

哈爾濱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劉久在《環球時報》發文指出,日本長期製造並囤積遠遠超出民用核能需求的鈽材料,同時企圖在政治層面鬆動乃至修改「無核三原則」,不僅暴露其突破核限制的意圖,更對全球核不擴散體系構成嚴重挑戰。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劉久強調,日本作為唯一擁有核後處理能力、但名義上不擁核的國家,其高達47噸的鈽庫存足以製造6000枚核彈,鈽是一種人工合成的高放射性元素,可直接用於製造核彈頭或提升核彈威力,潛在風險不可輕忽。

劉久進一步說,日本近年的軍事與核政策走向呈現明顯變化。除了對奉行半世紀的「無核三原則」態度愈發模糊外,日本仍持續大量提取、儲存武器級敏感材料。外界普遍警告,日本目前的鈽庫存規模已遠超正常民用核能所需,形成地區乃至全球安全的不穩定因素。

儘管日本政府始終聲稱鈽用途僅限於「民用核電」,自 2011 年福島核事故以來,日本核電大幅萎縮,目前僅剩9座反應堆仍在運行,且全部使用低濃度鈾燃料,不需要鈽。雖然日本經產省 018 年《能源基本計畫》曾提出在2030 年前把可使用 MOX 燃料的反應堆擴大到18座,但即便如此,每年鈽需求量也僅2.6噸,與巨量庫存和繼續從英國、法國每年進口「8噸鈽」的行為完全不符。

劉久分析,日本大量囤積鈽背後至少有兩層戰略考量,其一,是迎合右翼勢力長年鼓吹的「自主擁核」主張。隨著高市早苗等政治人物推動鬆動「無核三原則」,日本國內的核武化論述不再是禁忌,政治氛圍逐步右傾;其二,是逐步累積「既成事實」。

日本是《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體系中唯一擁有完整後處理能力、卻不擁核的國家,其龐大鈽庫存象徵著具備快速量產武器級材料的潛在能力,對地區安全構成極高不確定性。

他分析兩大風險,首先,日本可能突破自身在 NPT 與《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框架下的承諾。日本自 1976 年加入 NPT 後,一直自我塑造為和平、反核擴散國家;1996 年又由時任首相橋本龍太郎簽署 CTBT,強化其國際形象。

劉久指出,如今東京卻意圖透過鬆動「無核三原則」來允許美軍核武器進駐本土,形成「間接擁核」。此舉不僅違背其多年宣示,更恐削弱全球核不擴散體系的制度根基,引發效仿,形成核擴散連鎖反應。

其次,是日本自身的核安全與核材料監管漏洞,足以造成巨大風險。今年1月,日本黑幫頭目海老澤武史在美國認罪,曝光日本犯罪組織長期涉入跨國核材料走私,甚至牽連武器級鈽。劉久指出,此案揭露日本存在根深蒂固的核材料黑市網絡,顯示其核安全監管系統漏洞重重,難以獲得國際社會信任。

加上福島事故暴露出的管理混亂、日本政府強推核污染水排海等事件,都反映其在涉核議題上缺乏負責任態度。在這樣的監管環境下,日本繼續累積鈽材料,恐為核恐怖主義與非法交易提供可乘之機。

劉久強調,日本過去數十年享受 NPT 帶來的技術與國際信任紅利,如今卻企圖突破既有秩序,必須向國際社會做出負責且透明的說明。

他慎重呼籲,國際社會,特別是IAEA等相關機制,必須高度重視這一風險,通過強化監督、密切協調與果斷行動,共同約束日本危險的核衝動,捍衛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為基石的國際核秩序,迫使其回到和平與安全的正確軌道上來。

11/23 全台詐欺最新數據

更多新聞
430 1 3783 損失金額(元) 更多新聞

※ 資料來源:內政部警政署165打詐儀錶板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熱門新聞 大陸 熱門新聞

關鍵字 關鍵字

讀者迴響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